挖空两座山造海上城市,总投资600亿,中国最大填海城市有何亮点?

2024-05-20

1. 挖空两座山造海上城市,总投资600亿,中国最大填海城市有何亮点?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度,但由于地理地貌复杂,而且人口分布也不平均,在某些地方存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因此就有了人类改造自然种种手段,比如填海造陆,浙江温州就采用了这样一个发展思路。由于城市人口增长,当地土地资源越发紧张,而温州的滩涂土地面积高达95万亩,最大的亮点就是合理利用滩涂,将滩涂改造成适合人类居住使用的土地。目前一期工程已经成功结束,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一超级工程。
一、当地土地供需矛盾激化和填海造陆的成功经验。打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出温州市的地势高低不平,自西向东倾斜,西部属于浙南中山区,中部为丘陵地带,东部是沿海平原。常驻人口930余万,城镇化率超过70%,经济发达是中国排名前30位的地级市。近些年土地资源异常吃紧,交通和外来人口的涌入,这些严重限制了温州的进一步发展,填海造陆刻不容缓。而距离温州不远的萧山,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围垦工程,成功造地50多万亩,也为这种工程做了非常成功的案例。

二、瓯飞工程的进度。截止到目前,温州的填海造陆已经取得了出不成就,工程进行10年多,最终的目标是再造一个温州城。工程总投资超过600亿元,仅仅第一期工程就达到270多亿,沿着两江江堤展开33000多米,围垦面积高达13万亩,围好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这个面积几乎等于温州城区的建设面积之和,原本二期工程已经提升日程,但随着我国对环保的重视,二期工程目前尚未动工。

三、存在一定的环境隐忧,还需慎重建设。
填海造陆能够解决当地的土地矛盾,但大家都知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论在施工过程采用如何的保护手段,围垦滩涂或者是填海造陆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肯定是会产生一些影响的。短期内的影响比较好判断,但长期影响和潜在的风险往往会被忽视,及时海域内未发现有可利用的资源,但海底的生态环境如果经过破坏基本上很难恢复。如何保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综上所述,瓯飞工程的一期建设很成功,也未对当地生态产生不好的影响,虽然现在二期工程暂停,但小编相信当地政府只是在做更加科学和系统的研判论证,未来的工程也一定会继续下去。

挖空两座山造海上城市,总投资600亿,中国最大填海城市有何亮点?

2. 填海造地的现状

在亚洲部分国家,陆地资源贫乏的沿海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利用滩涂或海湾填海造地,像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和中国香港、澳门等,都在向大海要土地。 从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在临海填海造地11.8万公顷(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面积),东京湾填海造地工程、神户人工岛和关西国际机场填海造地工程都世界知名。统一进行工业布局,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和造船等资源消耗型联合企业配置于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上,使原料码头与产品码头成为工厂的一部分,减少了中转运输费用,并据此调整工业布局,向临海集中。日本有关专家指出,港口与工业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布局不仅使能源耗量多的钢铁、水泥、制铝、发电和汽车业等成本下降,促进了这些部门以及造船、机械和建筑等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使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冶炼、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塑料制品和化学肥料等工业飞速发展。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后,占日本全国总面积31%的临海地带,汇集了全国52%的人口和全国58%的工业产值,显示出临海工业区在日本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至2005年,日本围填海总面积已经不足1975年的1/4,每年的填海造地面积只有500公顷左右,填海主要用于港口码头建设,形式主要是人工岛。可是,在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大肆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从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后来每年仍然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海洋污染、生态退化、航道淤塞等问题层出不穷。日本每年又不得不投入巨资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恢复生态环境的方法。在东京、大阪等港口地区,由于海岸线都被垂直建筑取代,使可以平衡海洋生态的海洋生物无法栖息在海岸边,这样的情况在日本全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日本的各种海洋环保研究机构已经不断在进行各种实验,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恢复生态环境的好方法,这些实验包括人造海滩、人造海岸,人造海洋植物生存带等等。经过把多种技术组合起来进行实验,看起来很有效,各种小鱼小虾贝类和海洋微生物已经出现在人造海滩、海岸周围,显示着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断把研究成果作为环保建议向政府提出,供政府参考。按照日本现有的法律规定,如果要进行填海造地工程,地方政府首先要组织各方人员进行广泛调查,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了解填海将对周围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随后把报告提交给环境省审批,如果环境省同意就可以进行。但是现今,日本环境省不会轻易同意了,原因是日本的经济增长已经明显放缓,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已经不如以前急迫,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已经意识到填海造地对于日本的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太大,而且很可能得不偿失。”据日本国内媒体报道,为了保护海洋资源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日本许多环保组织和渔业人士纷纷采取各种形式,反对填海造地。日本政府有关方面已制定的在东京湾上的“三番濑”、伊势湾上的“藤前”等滩涂造地的计划,都遭到了包括当地政府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后者强烈要求有关方面停止填海计划,已经使一些项目被迫缩小规模或停止。日本国内要再申请新的填海工作,基本上是被禁止的,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城市垃圾的填埋,当然填埋垃圾前都需要由专家们进行环境调查和评估,包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填埋方式。随着日本进入大生产、大消费的时代,由此大量产生生活垃圾,由于垃圾处理的成本很高,所以东京将垃圾和泥沙作为填海造地的主要材料。东京湾的二期垃圾填海工程还在进行。 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水中生物生活,不但生物不能生存,更大量出现了赤潮的情况。  过度填海会使海港收窄,令水流更急速,波浪波幅更大,影响船只航行。  对于直接把雨水排出大海的地区,填海令地下的雨水渠延长。而因为延长部份斜度的不足,所以整条雨水渠的排水力减低。在雨季时,就可以因为大雨而造成内城街道水浸的问题。  产生凸堤效应,让周边的海岸线往内缩。例如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海滩减少了约3.9万公顷。  影响自然景观。  污染物累积在变狭了的海港内,难以冲去,使港湾水质恶化。  水土流失,因海域上增加更多的浪,令一些天然的沙及泥土冲走。

3. 一座人工岛填海12000亩,耗资1600多亿,现如今怎么样了?

现在就是一个旅游景点。这座人工岛说起来位于我国的海南省,这座岛的名字也十分俗气,叫做海花岛。顾名思义,就是海里面的一朵朵浪花。这座岛是恒大投资,里面有各种文化旅游产品和风格十足的街区。集娱乐、观光于一体,就像是一个大型CBD。

这座岛建设的过程十分费劲,当其他国家都不再造岛的时候,我们对于造岛还是情有独钟。所以海花岛填掉了大约一万两千亩的海,来成就自己。而恒大拿下这个项目之后,更是斥资一千六百亿元,为了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期待能够早日回本,所以这座岛落成之后,很快就开门迎客了,不过我对于这座岛实在是不感冒。

海花岛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更喜欢自然一点的景观,自然对这里没有什么兴趣。但是也有网友觉得耗资巨大,值得一观。有人认为在世界大势之下,不应该选择继续造岛,所以这座岛实在是没有必要,不过也有人十分看好。这座岛一直处于人们的争议之中,直到现在仍旧是这样的情况。


我觉得这座岛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环境保护,建成之后必然客流量巨大,希望景区的管理可以做到位。加上景区临海,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这是十分不好的行为,而且也违背了造岛的初衷。也希望去到海花岛的游客,爱护我们的领海环境,让大海更加蔚蓝,而不是让海洋动物逐渐走向灭绝。

一座人工岛填海12000亩,耗资1600多亿,现如今怎么样了?

4. “基建狂魔”再出手!填海3万余亩耗资263亿,结果怎么样?

有句俗语:古代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这也说明了古代的时候交通很不发达,这才有了长城这种打仗的时候靠烽火台传递信号的建筑。随着历史的进步,明朝的时候有了可以航海的舰队,清朝末期有了流入中国的汽车,到后来的铁路火车。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更有飞机、高铁、磁悬浮等等,人们的交通方式日益多样化,交通也变得便利起来,不再是以前那种分隔两地便永世不得相见的时候了。而在这些交通方式中,如今被评为安全性最高并且速度非常快的,当属飞机。

海上机场
飞机是现在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一般来说,两个距离较远的城市之间,速度最快并且最安全的就是飞机,不过由于飞机的起飞降落噪音都非常大,所以一个城市的机场一般都是建在城市郊区的大片空地上的。不过即使中国是有着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是也架不住这些年人口数量的骤增,人们对于机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为了节省陆地面积,人类开始将眼光放在了宽阔的大海上。因为近些年科技也在的不断提高,所以就有人提出,可以在海上建造机场,并且这个想法也已经成功。

世界上最早的海上机场是长崎海上机场,有了成功的先例,和可以借鉴的经验,现在已经有很多个国家都开始建造海上机场,毕竟利用海洋开阔的面积,能够使飞机的运输和攻击具有更广更宽阔的范围。
有着这么多好处的海上机场,让所有国家都开始眼红,纷纷开始建造海上机场,有日本的关西机场、美国纽约的拉瓜迪亚海上机场等等,截止至今天,世界上已经有了十几个可以正式投入运营的海上机场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基建狂魔”,我们的中国速度不仅仅体现在一些灾难中,更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仅能够在上个世纪就有由詹天佑创造建设的“人”字形铁路,在近年来,我国在机场的建设方面也是发展得如火如荼,位列全亚洲第二。所以当有海上机场出现的时候,我国也就开始研究海上机场的建设创造,且把首座海上机场选择在大连开建。

“基建狂魔”的首座海上机场
其实所谓的海上机场的建造方法,并不是说在海面上建设机场,主要建造方法分成两类,一种是人工部分或者全部都由填海造地修建,另一种是把单个或者多个大型漂浮平台固定在海底形成平台再修建机场。
前一种方法的海上机场造价昂贵,毕竟“精卫填海”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不过第二种方法受到海风影响巨大,所以为了安全和稳定,我国在大连建造的海上机场用的是花了大价钱的第一种办法:填海。为了这座海上机场的建造,填海的面积高达三万余亩,耗资263亿,终于在大连市开建我国第一座海上机场,这座海上机场的建立,也意味着我国即将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机场。

虽然是我国首座海上机场,但是也借鉴了很多成熟的建造技术,又经历了地质学家和设计师对我国地质条件的各种探测和研究,选择了适合我国的海上机场的建造方法。这样建造出来的海上机场不仅能够容纳世界上各种客机的起降,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大连转型为旅游城市所带来的交通压力。
海上机场虽然是填海建造的,但是机场有关的配套设施都是很完善的,我国为了打造这个第一座海上机场,不惜耗资263亿,把这个海上机场选址在了周边的交通条件也都非常便利的地方。
机场和市级高速公路相连接,旁边就是国道,机场的选址也离汽车站和火车站特别近,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交通。有人说,在未来这座金州湾国际机场会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机场。这句话,不管是从机场单独的便利交通,还是它能够带来的城市发展,都不无道理。
作为交通枢纽的旅游城市

那么国家首座海上机场,为何要选址在大连开建呢?这其中是通过了不管是建筑师、设计师、地质学家还是政府在各个方面的仔细研究后一致决定的。大连又称为滨城,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我们都知道,辽宁省的经济基础靠的是工业产出,而在近些年来,地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大连渐渐成为了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这里也是距离韩国、朝鲜最近的一个城市。
在大连有一个老机场,叫做周水子机场,但是这座机场由于建造年代久远,早已不能承受现在需要的容量和设施,周水子机场每年的吞吐量和游客运载量都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并且由于近年来城市的发展,周水子机场附近的居民逐渐增多,如果扩建就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而在寸土寸金的大连市再建造一个新的机场需要的土地面积很大,所以海上机场是最佳选择。

由于大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是建造海上机场的最佳条件,大连是个滨海城市,海岸线绵长,海域面积辽阔,有充分的海域面积来建造海上机场。而综合近些年来大连的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情况来看,建造一座大型海上机场是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支撑得起的。这也是国家不惜耗资263亿,填海3万余亩,在这里建造一座旅客吞吐量能够达到7000万人的海上机场。
虽然说海上机场目前在全世界只有十余座,尽管会有重重困难,但对于中国这个“基建狂魔”来说,也并不是什么不能完成的难题。看到这样的发展,让我们为自己的国家发展更加的自豪和骄傲!

5. 填海造地的历史

 日本的填海计划很早,石川润一郎说:“日本早在11世纪就有了填海造地的历史记录,当时一个名叫平清盛的将军就在神户填海建了一个人工码头。到了17世纪,幕府将军又在东京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二战后,日本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情况更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万公顷。实际上日本的填海造陆只有16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160000多公顷,主要包括神户人工岛以及大阪国际航空港,日本是个群岛国家,国土狭小,人口稠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多年间,日本人围海造陆达200平方千米,相当于2.6个香港岛的面积。20世纪70年代日本将围垦的重点转移到海岸以外的人工岛。东京人口1200多万,面积只有2145平方千米。为了寻找新的生活空间,东京将在15年时间内用城市垃圾填出18个人工小岛。日本的人造陆地从利用方式的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①明治维新以前--以拓海围田、开垦耕地为主的农业利用期;②明治维新到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综合工业到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利用期,据日本国土厅统计,1912~1954年仅东京湾6港区造陆就有3000公顷,1954~1982年,全日本人造陆地面积达到6万公顷;③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从以工业开发为主转向以交通住宅、商务、情报、文化娱乐等为主的城市功能多样化开发利用期。日本目前已建的最著名的人工岛是神户人工岛。不久前,日本有关部门又提出了再建造700个人工岛的设想,以实现扩大国土面积1.15万平方千米,解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神户人工岛,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位于神户市以南约3000米,水深12米,面积达436万平方米。历时15年完工,耗资达55亿日元。与神户市由一座大桥相边。岛中部是住宅区,南侧建有防波堤,其他三面是现代化的集装箱装卸载码头。 大陆中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围填海活动,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正是考虑到保护海洋环境,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后,国家每年对围填海规模都控制在100多平方公里左右。香港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将兴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进大海,以后香港便不断填海造地,一百多年来,填海面积已达六十七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百分之六。台湾台塑集团的麦寮六轻也是填海造陆的巨大工程,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澳门澳门由于山多平地少,除了历史上先后把城市的范围扩展至关闸,占领青洲、氹仔、路环,又向清政府索要横琴岛、对面山,葡澳政府亦在1863年进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11年时,澳门半岛的面积在填海工程下已超过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断扩大,自有记录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扩展至2011年的29.9平方公里。台湾台湾在日据时期,在今高雄市哈玛星一带填海造地,设立“打狗停车场”(今高雄港车站)作为纵贯铁道终点,后来发展成为高雄政经中心。而近年台湾的填海造地,台湾最早的海埔新生地位于新竹市的新竹海埔新生地,1957年5月着手开发;1960年3月完成,实验区共八十八公顷。 最具代表性的是云林县麦寮乡的六轻,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

填海造地的历史

6. 30万亿土石方能填多少面积的海

  30万亿土石方能填多少面积的海;
  要看填的平均高度,设为H(米);
  面积=3*10^13/H(平方米);
  =3*10^7/H(平方千米)
  举例,如果填的平均高度是100米;
  能填300000平方千米的海;
  约相当于边长548千米的正方形。

7. 填海造地的历史

  日本的填海计划很早,石川润一郎说:“日本早在11世纪就有了填海造地的历史记录,当时一个名叫平清盛的将军就在神户填海建了一个人工码头。
  到了17世纪,幕府将军又在东京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二战后,日本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情况更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 *** 造地11.8万公顷。
  实际上日本的填海造陆只有16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160000多公顷,主要包括神户人工岛以及大阪国际航空港,日本是个群岛国家,国土狭小,人口稠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多年间,日本人围海造陆达200平方千米,相当于2.6个香港岛的面积。
  20世纪70年代日本将围垦的重点转移到海岸以外的人工岛。
   
  东京人口1200多万,面积只有2145平方千米。
  为了寻找新的生活空间,东京将在15年时间内用城市垃圾填出18个人工小岛。
  日本的人造陆地从利用方式的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①明治维新以前--以拓海围田、开垦耕地为主的农业利用期;
  ②明治维新到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综合工业到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利用期,据日本国土厅统计,1912~1954年仅东京湾6港区造陆就有3000公顷,1954~1982年,全日本人造陆地面积达到6万公顷;
  ③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从以工业开发为主转向以交通住宅、商务、情报、文化娱乐等为主的城市功能多样化开发利用期。
  日本目前已建的最著名的人工岛是神户人工岛。
  不久前,日本有关部门又提出了再建造700个人工岛的设想,以实现扩大国土面积1.15万平方千米,解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日本神户人工岛,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位于神户市以南约3000米,水深12米,面积达436万平方米。
  历时15年完工,耗资达55亿日元。
  与神户市由一座大桥相边。
  岛中部是住宅区,南侧建有防波堤,其他三面是现代化的集装箱装卸载码头。
   大陆
  中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围填海活动,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
  正是考虑到保护海洋环境,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后,国家每年对围填海规模都控制在100多平方公里左右。
  香港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将兴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进大海,以后香港便不断填海造地,一百多年来,填海面积已达六十七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百分之六。
  台 *** 塑集团的麦寮六轻也是填海造陆的巨大工程,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
  澳门
  澳门由于山多平地少,除了历史上先后把城市的范围扩展至关闸,占领青洲、氹仔、路环,又向清 *** 索要横琴岛、对面山,葡澳 *** 亦在1863年进行第一次填海工程。
  截至2011年时,澳门半岛的面积在填海工程下已超过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
  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断扩大,自有记录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扩展至2011年的29.9平方公里。
  台湾
  台湾在日据时期,在今高雄市哈玛星一带填海造地,设立“打狗停车场”(今高雄港车站)作为纵贯铁道终点,后来发展成为高雄政经中心。
  而近年台湾的填海造地,台湾最早的海埔新生地位于新竹市的新竹海埔新生地,1957年5月着手开发;1960年3月完成,实验区共八十八公顷。
   最具代表性的是云林县麦寮乡的六轻,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
  
   

填海造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