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是什么意思?

2024-05-09

1. "底层逻辑”是什么意思?

也是:指从事物的底层、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底层逻辑越坚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底层的意思:
1、建筑物地面上最底下的一层,泛指事物最下面的部分:大楼的底层是商店。
2、社会、组织等的最低阶层:生活在社会底层。
拼音:[dǐcéng ]
详细释义:
1、下层。指阶层等。

茅盾《吴敬梓先生逝世二百周年纪念会开幕词》:“值得注意的是,吴敬梓笔下的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都是朴质、善良、热心肠的好人。”

2、指事情的本质。

柳青《狠透铁》:“只有这样的忠诚,才能在任何是非不明的时候,看透底层,挺立在歪风逆流中,一分一寸地前进。”
反义词:高层拼音:[ gāo céng ]
1、高的层次:他住在高层,我住在低层。
2、属性词。(楼房等)层数多的:高层住宅。
3、属性词。级别高的:高层职务。高层领导。高层人士。
详细释义:
很高的建筑物。
北周 庾信 《奉和同泰寺浮图》:“长影临双阙,高层出九城。”此指塔。

"底层逻辑”是什么意思?

2. 底层逻辑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科大勇,一个专注个人品牌的运营师,自媒体达人。关注我,分享更多有用的知识干货。跳出思维的陷阱和盲目的勤奋的误区,用底层逻辑去思考和解决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3. 什么能被称为“底层逻辑”

什么能被称为“底层逻辑”呢?
  
 比如,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也是一个底层逻辑,它是隐藏在万事万物能量转化背后的那个根本性的道理,不论是热能、动能还是势能,都得遵从这一定律。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底层逻辑说的到底是什么。
  
 查理·芒格说:“在商界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有两步。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爱默生说:“方法,可能有成千上万种,或许还有更多;而原理则不同,把握原理,你将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视原理,你终将陷入困境。” 乔希·考夫曼说:“无论你学习什么科目,其中最美妙的事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识点,仅仅需要知道一些浓缩的核心原理即可。而一旦建立起核心原理的框架,学习知识甚至进一步拓展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瑞·达利欧说:“所有的运转,都有赖于深藏其中的原则,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因果关系——虽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绝大部分——那么你无疑就掌握了打开这个世界藏宝箱的钥匙。”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写道:“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商业顾问刘润说:“做任何一种商业,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质的原理。”
  
  
 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爱默生所说的“原理”,乔希·考夫曼所说的“核心原理”,瑞·达利欧所说的“原则”和“因果关系”,刘未鹏所说的“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刘润所说的“最本质的原理”,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底层逻辑。
  
 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其背后常常有着如同“看不见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逻辑”在指挥着、主导着,而这些“看不见的手”就是“底层逻辑”。换句话说,底层逻辑就是万千“术”后的那个“道”,也是万千现象背后的那个底层规律。
  
 由此,我们得出,“底层逻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层。 
  
 第二,简洁。“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道至简”说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往往都是极其简洁的。
  
 第三,动力来源。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力来源。 
  
 第四,通用性。底层逻辑针对的不是某个特定问题,而是某一类问题或现象,有时甚至能被运用在万事万物之上。
  
 那么,为何看透底层逻辑如此重要? 
  
 如果说思考问题根源是在寻找导致某一特定问题发生的根源,那么思考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在寻找某一类问题或现象之所以出现的普遍根源。因为底层逻辑是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那个不变的规律,所以我们找到了它就等于拥有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同时,因为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因,因此一旦理解了底层逻辑,我们对于诸多现象的理解也会变得容易许多。 
  
 所以,找到普遍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能让我们拥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在看问题时能够更加通透和准确,成为“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的顶尖高手,从而拥有开挂的人生。

什么能被称为“底层逻辑”

4. 底层的基本逻辑

因为底层逻辑在面临变化的时候,能够应用到新的变化里面,会产生出新的方法论。
  
 
  
 1.私域流量的底层逻辑
  
 2.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3.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4.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5.讨论问题的底层逻辑
  
 
  
 — 0 —什么是“底层逻辑”?
  
 
  
 不知你记不记得,2012年马云和王健林的“亿元赌局” 
  
 —— 如果10年之后,电商能在中国大零售的份额超过50%,王健林就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马云还王健林一个亿。
  
 但是,我们今天回看8年前这件事,为什么这两人和其代表的线上、线下经济,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
  
 如果一方能“打败”另一方,是因为二者间有天大的不同吗?
  
 不是的。
  
 是因为相同的地方更多,一方才有机会干掉另一方。
  
 万达的线下商业地产和阿里的线上流量经济,在“底层逻辑”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归根到本质,都是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和复购率,4部分的不同组合。
  
 可能我在做法上跟你不一样,但是我服务的客户、我提供的价值跟你是一样的,所以我才会去干掉你。
  
 就好比,一个做鞋子的可能永远干不掉卖水果的。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相同之处。
  
 两个人发生一些争执的时候,他们一定是因为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不是不同之处。
  
 完全不同的人是吵不起来的。 
  
  
  
 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
  
 找到不同中间的相同之处,找到变化背后没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 + 环境变量 = 方法论 
  
 所以,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了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 1 —
  
 私域流量的底层逻辑
  
 它源自于大家的一种渴求 —— 低成本,甚至免费地,重复地触达的人群。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流量”都是一个重点,但流量总有成本。
  
 但是,随着竞争渐渐激烈,线上、线下流量开始趋平,流量红利消失了,流量的价格越来越贵了。
  
 于是出现了一种非常明确的渴求,我能不能不要每次获得客户时,都需要付钱?能不能低成本,甚至免费地触达客户?
  
 这种渴求在过去一年里面变得特别热烈,大家就萌生出来一个名词叫做“私域流量”。
  
 P 指的是, 付费媒体。
  
 O 指的是, 自有媒体。
  
 E 指的是 , 赢得媒体。
  
 看似不同的媒体,归根到“底层逻辑”,都是 P.O.E. 
  
 过去一段时间, 付费媒体盛行。比如电视广告。
  
 那时线上完胜线下,为什么?
  
 因为那时,在“公域流量”里通过付费获得“私域流量”,线上买流量的价格比线下买流量的价格更便宜。
  
 所以,这段时间,线上的  和线下的 价格是不均衡的,线上便宜,线下贵。
  
 但是这个不均衡一定会被拉平,只不过是假以时日而已。
  
 所以,一旦线上线下的 流量价格被拉平之后,线上付费媒体的红利不再,转移到 , 自有媒体。
  
  
  
 什么叫 自有媒体?
  
 反复触达一个群体时,不需要为此而付费。比如公众号。
  
 例如,我们的“公众号”,已经有的关注。我可以反复地、免费地触达这的用户。
  
 但耕耘自有媒体所投入的成本还是很高的,我需要每天不断写文章,还要确保持续输出高质量、多样化的内容。
  
 但当付费流量的价格升高后,自有媒体就变得相对便宜了。
  
 所以在付费媒体还很便宜时,我们也一直在深耕自有媒体。当新红利出现,自有媒体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第三种叫做  赢得媒体,什么意思?
  
 你的内容发布后,会引起别人自愿帮你转发、传播。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博。
  
 在微信、微博,这类有好几亿用户的大平台上面,如果你做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可能会有大量的人帮你转发。
  
 转发并不是因为你付费给他,而是因为你用内容打动了他。
  
 转发所带来的新用户就是你赢得来的,这就是赢得媒体拼多多就靠 赢得媒体 方式成长起来的。
  
 你只需要选好契合自身,并且支持建立私域的平台,默默深耕,通过购买或赢得,沉淀用户,打造你的私域流量。
  
  
  
 — 2 —
  
 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理解别人的“底层逻辑”是3个问题:
  
 
  
 What 是什么; 
  
 
  
 Why 为什么;
  
 
  
 How 怎么办。
  
 
  
 ✅1//这是一个 How 怎么做的问题:
  
 他问:“请问我怎么样才能解雇我的高管?” 他问出这个问题时,其实已经做了一个决定了 —— 解雇高管。
  
 
  
 ✅2 //这是一个 What 是什么的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是“什么办法对公司的伤害最小?” 
  
 
  
 ✅3//“请问你为什么要解雇你的高管?” 
  
 但是,What 和 How 之间还差了一步 —— Why 为什么。
  
 ❤️What 是 Why 的答案,How 是 What 的答案。
  
  
  
 当有人找你聊天、问问题时,你首先要搞清楚他跟你聊的是 What, Why, How 中哪个层面的东西。
  
 只有找准了讨论问题的层次,才能做到理解别人。
  
  
  
 — 3 —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有3个法则:
  
 自然法则: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族群法则:有大于个体的目的存在,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形成族群;
  
 普世法则:遵守协议,可以跨越个人和组织,所有人都认同、理解。
  
 ❤️为什么?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族群法则”,人们因为共同的目的聚在一起,有着群体内部共识。
  
 但事实上,他们找到了群体间合作的基本元素 —— “普世法则”,也就是遵守协议。
  
 这时就可以连接更大的共同体,甚至服务全人类。
  
  
  
  
  
 — 4 —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是3个视角:
  
 法学家的视角、经济学家的视角、商人的视角。
  
 什么意思?
  
 1、法学家会说:是“坏人 A”的错,这是蓄意谋杀。
  
 
  
 2、因为,整个社会为了避免“受害者 B”被“坏人 A”诱骗到工地的成本,比“工地 C”把门锁上的成本,要高得多。
  
 所以,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在谁。
  
 
  
 3、整件事情中,“受害者 B”的损失最大。
  
 所以,商人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是非。
  
 
  
 我们要结合不同环境,在法学家视角、经济学家视角、商人视角中,选择最合适的来判断是非对错。
  
  
  
  
  
 — 5 —
  
 讨论问题的底层逻辑
  
 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我们跟别人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有4个层次:事实、观点、立场、信仰。
  
  
  
 1\\今天气温10度,这才是事实。
  
 至于你觉得10度是冷是热,都是你个人的观点。
  
 我们经常会拿自己的观点当做事实与别人争论。
  
 事实有真假,
  
 观点无对错,我有个观点,与你的不同。
  
 ❤️你永远不可能说服一个有立场的人,因为这与他的利益相关。
  
  
  
 2\\信仰是一套逻辑内部自洽,逻辑外部矛盾的体系。
  
 也就是说,信仰自身逻辑自洽,你很难击破,但两个信仰之间彼此矛盾。
  
 因为你永远不可能说服任何一方,比如咖啡和茶?中医和西医?
  
  
  
  
  
 最后的话
  
  
  
 “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
  
 心态平静、不焦虑。
  
 能够让“底层逻辑 + 环境变量”,不断涌现新的方法论,看透世界的底牌,始终如鱼得水。

5. 为什么说底层逻辑很重要?

底层逻辑思维就是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的首先个核心切入点,从这个点开始思考所作出之后的决定,当围绕着底层逻辑思考时,做出的决定才是和初心一致,最贴合内心的,也是真实的人性反馈。
在商业系统里的定位就是从底层逻辑为思考核心。比如腾讯,在早期,它的底层逻辑就是创造一个可以让人与人交流的软件。从这个逻辑上确定的定位就是“连接”。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物,连接物与物,连接世界就是从这个底层逻辑上生发出来的商业路径。

需知:
比如逻辑思维,从最开始的“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到现在的“和你一起终身学习”,最开始只是分享自己的一些读书心得和不同角度的见解,沉淀粉丝,再用社群思维用来卖书卖月饼等电商的模式,从商业行为来讲这是没有精准定位与使命的逻辑。
逻辑思维本质的成功是用户量,而用户量的本质来源是逻辑思维的知识内容分享,这才是根本的底层逻辑。就是“知识内容分享”,在这个基础上逻辑思维开发得到产品,定位就是知识服务商,底层逻辑与商业路径完全一致。

为什么说底层逻辑很重要?

6. 有哪些底层逻辑你必须知道

电影《教父》有句经典的台词,“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所谓底层逻辑,就是从事物的底层、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
  
 学会用底层逻辑思考,可以让我们从复杂的事物背后看清事情的真相。
  
 1,100%的努力≠100%的成功。我们身边那些优秀的人往往都不是最努力的,因为60%的努力=90%的成功
  
 2,精力管理就是要学着做减法,把关键的20%的事情做好,这20%的事情足以带动剩余的80%的事情,完全可能改变你的命运。
  
 3,没有目标的努力,只是自我欺骗
  
 4,人脉是最有用的东西,也是最无用的东西。在你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人脉一文不值;在你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人脉价值千万。
  
 5,不喜欢读书?不爱读书?读书少?我会告诉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走出书房,和100个优秀的人聊天,你可能就是那第101个优秀的人。
  
 6,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是“Less is more”,意思是:少就是多。如果拥有全部,则太累,那么不如给人生做做减法。
  
 7,不要为了迎合某个群体,而放弃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有时候,合群是堕落的开始。
  
 8,少部分人主宰着社会发展,一部分人维持着社会发展,还有一部分人只能在社会中随波逐流,最后结束自己平庸的一生。
  
 9,凭运气赚到钱,迟早会亏光。当你提升了认知水平之后,哪怕你现在还没赚到钱,也不必太着急,你的财富一定会很快跟上你的认知提升的速度。
  
 10,要相信专业的力量,我们不可能让自己精通所有行业,所以,做任何事之前,先问问专业的人,不要自己直接去尝试。

7. 高手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01
  
 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我们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感知这个世界,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也许你从来没有思考过:光真的是五颜六色的吗?水果的味道真是甜的吗?烤肉是香的吗?
  
 我们看到的光的颜色是大脑对光波进行加工处理后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而且人眼看到的只是波长介于(4*10-7m----7*10-7m) 的光,其余波长的光人眼无法分辨,光本身是没有所谓颜色的,人能看见颜色,是我们大脑视觉模型对光的简化和扭曲。
  
 水果是甜的,人类早期生存面临能量短缺的问题,我们感知水果是甜的,是因为有水果中有葡萄糖,能提供能量,人脑进化成喜欢的味道,而愿意主动去摄入,所以感觉甜。
  
 同样的道理,烤肉很香,是因为肉类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等能量源,为吸引人类主动识别和喜好,在嗅觉上感知为香。我们感知粪便为臭的,是因为它是动物代谢物,缺乏营养,对人类没好处,所以感知为恶臭,可以自动排斥它,但粪便中有苍蝇可以摄入的营养,苍蝇对其味道的感知跟人类截然相反。
  
 我们就像一只被困在鱼缸中的金鱼,隔着鱼缸的玻璃看到的都是折射和变形的世界而不自知,这就是我们主观认知世界的真相。我们的感知和对世界的认知,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应,而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抽象、简化、变形和扭曲,以一定的认知框架呈现和表象。而这种认知框架就是思维模型。所以霍金才会发出感慨,问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在一个更大的金鱼缸里呢?
                                          
 02
  
 什么是思维模型
  
 人的思维过程,就是对信息的收集、识别、解码、组模和输出的过程,形成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就是思维模型。思维模型是人脑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解释、抽象和简化、归纳和解构,从而揭示事物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有效表征工具。以商业领域为例,战略3C模型、营销4P模型、波特五力模型、魏朱商业画布6要素模型、麦肯锡战略7S模型等。除了商业领域,在我们工作、生活和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模型。
  
 思维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对事物背后经验总结逻辑建构,只是局部或近似的揭示某种规律,但绝不代表“客观真理”,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具有可证伪性,任何一种模型和理论,必然经历从逻辑自洽到逻辑失洽再到新模型重新自洽的迭代过程。比如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就经历了从“地心说”-“日心说”-牛顿经典宇宙观-“相对论”-“量子说”的发展演进过程,正如我们每一个人最终的宿命一定是走向坟墓,任何思维模型最终的结局也必将溃破,但并不妨碍其在当下对我们认知和经验的指导作用。
  
 思维模型展现出层次性,按由浅到深依次可以分为经验方法论层、单一学科和规律层、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层,从上往下,解释属性越强,代表着认知的加深迭代,从下往上,工具应用属性越强,意味着思维模型可以落地实用,直接作为工具模型来解决当下具体的问题。
                                          
 03
  
 思维模型究竟有什么用
  
 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不同,不同的人的看法大不相同,导致采取的行为不同,导致结果和命运的迥异。电影《教父中》有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如何才能看清事物本质,就必须掌握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模型。投资大师查理·芒格以“多元思维模型”著称,他这样描述思维模型:“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用于做决策的工具箱。你拥有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据说他可以熟练掌握和应用的模型高达100多个,其中大家熟知的有多元思维模型、复利模型、护城河模型、决策树模型等。
  
 人的认知具有先天框架,无法在认知框架之外思考。思维模型会给我们提供这种认知框架,并进一步形成我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巴菲特说,“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你是从长远上想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提升视野格局,还是从当下出发,解决眼前工作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都需要用到思维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发现事物运行的规律和本质,形成洞见和智慧。毫不夸张的说,而个这种思维模型的认知能力的差异,思维模型决定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
  
 04
  
 如何搭建自己的思维模型
  
 1、要想搭建自己的思维模型,首先要有“模型思维”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沟通表达时,有的人能条理清晰,娓娓道来,一听就懂,而有的则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甚至半天不知所云,他们之间本质的差别是什么?会表达的人一般都具有结构化的思维模型,而没有整顿建模的思维就是一团乱麻。
  
 故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首先要有模型思维意识,主动训练自己遵循模型去拆解问题的思考习惯,可以大幅提高思考质量。比如,在评价一项决策时,可以用“六顶思考帽”模型,将思维条理化和秩序化,避免混乱和无畏纷争。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应用5W2H模型,就比较容易找出问题根源和解决方案。
                                          
 通俗的说,模型思维就是,看见模型,我们要先思考,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遇到问题,我们要先思考,这个问题该用什么模型来解决。让我们在问题和答案之间,用模型思维来连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世界和更快的解决问题。
  
 2、构建各种思维模型之间的结构框架,形成自己知识体系和能力金字塔
  
 一堆钢筋水泥沙石,散落起来毫无价值,但按照一定结构组合起来,却能盖起一座座摩天大楼。个人的知识大厦构建同样如此,不能一味寻求增加更多知识(沙石),更重要是学会建立知识模型结构框架,从而形成个人知识体系。个人知识体系从结构上可分为三层,底层知识、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以金字塔的形式,构成个人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型结构。如果将一个人知识体系比如成一座大厦,底层知识,来源于“重要学科中的重要理论”,如哲科思维、生物学、进化论、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等,人的认知能力决定其人生高度,就相当于大厦地基,大厦能建多高,取决于其地基有多深,通用知识是指计划组织协调、人际沟通、情绪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相当于钢筋和水泥,能让无数的砖块粘合,成为大厦拔地而起的结构主体;而专业知识,指财务、法律、营销等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相当于各个砖块,用以在实施过程中去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没有坚实的地基,大厦难免倾覆;没有钢筋水泥的连接结构,一种种专业知识就是一块块散落砖块,发挥不了作用。当然,没有一个个砖块的累加,就没有大厦的最终建成。
                                          
 三者缺一不可,并通过专业训练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技能内化成才干,而这三种能力模型的循环迭代和正反馈,构成了个人成长的增长飞轮。
  
 3、从目标和问题出发,为学习思维模型建立应用场景和输出实践。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学以致用,盯着目标,带着问题出发,为学习思维模型建立应用场景和输出实践。我们以创业为例,来复盘下整个思维模型的应用场景,首先你要对市场进行分析以获取商业机会,从外部、内部和竞争的维度分别可以用PEST模型、SWOT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等,可以用3C战略模型或安索夫矩阵来建构企业的战略方向,用商业模式画布模型来找到盈利模型,用STP市场定位模型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用三角模型来构建自己的组织模型,用4P营销模型来组织自己的营销战略,用pdca戴明环模型来进行工作计划和执行,用AARRR转化漏斗模型来分析运营,用5w2h七问模型来反思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
  
 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我们遇到的大部分场景和问题,都有人帮我们总结经验模型思维模型,我们要做的,就是知道合适的场景,并拿出恰当的模型进行应用。可以避免低效的自我探索和低水平的重复。提高自己的思考质量和执行效果。
                                          
 4、不断总结反思,通过刻意练习让理性的思维模型变成直觉和条件反射。
  
 我们很多时候,知道了很多模型,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应用,比如在夫妻沟通中,明明知道有“非暴力沟通”模型,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往往理性被杏仁核劫持,产生激烈的情绪和争执,甚至变成激烈的争执。偶然的机会遇到自己的心仪的女孩子,想通过赞美去搭讪,知道有个赞美别人的FFC模型,但却因为紧张大脑一片空白,让大好的机会白白溜走……原因就是缺乏刻意练习,没有将相关的知识转化成技能,不能灵活应用。甚至,在很多领域,就根本没有意识到有相关的专门解决模型,而是按照本能去应对,那质量和效果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刻意练习,是学习和内化模型的主要形式。我们要在学习区,针对自己需要掌握的思维模型,反复刻苦的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这样才算真正的掌握了这个模型。
                                          
 所谓高手,就是将理性练成直觉的人。善于运用思维模型来思考和解决额问题,也是高手异于常人的底层能力。要想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首先从思维模型开始!

高手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8. 底层逻辑是什么?

最近转型做企业战略策划,另外在开始整理去年一年的思维模型,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整个在一起仿佛就是一个鲜活的人一样,也许企业的雏形就是如何运作一个人。
  
 昨晚我开始重新读王东岳,我突然发现他的第一件事开始说的是人类起源。从单性细胞繁殖到双性繁殖。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包括文明的起源。
  
 所以当我们去思考底层逻辑的时候必须回到我们怎么来的,文明从何而来。
  
 罗辑思维的演讲在朋友圈淹没了,我没听。道理大家知道的太多,可是底层空空,就是做成了信息的载体罢了,而非独立思考的人类。我不喜欢。
  
 重新去复盘老罗的另一堂课,却收获了一个惊喜,梅特卡夫法则。老罗说了快1小时废话,说到这个我喜欢的底层逻辑。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这是互联网的流量底层逻辑。
  
 我突然想明白了,除了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无法用数学解决,那么一切都是数学题。所以原来世界只不过讲了两个唯独的事情,一个是心灵纬度,改变人与人关系。一个是数学纬度,解决趋势解决建立问题。我终于有点明白MBA的那堂统计学为什么老师一直在做数学题来解决趋势。6年前没听懂,今天想明白了。
  
 其实我们的每一个以为的理性决策不过是概率学。做好数学,决策再也不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