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文钱,一钱银子,一两银子,一锭银子,金子都是如何换算的

2024-05-10

1. 古代,一文钱,一钱银子,一两银子,一锭银子,金子都是如何换算的

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 

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 

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 

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 

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 

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 

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 

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 

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 

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 

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 

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 

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 

,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 

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 

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 

“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 

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 

,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 

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 

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 

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 

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 

,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 

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 

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 

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 

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 

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 

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 

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 

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 

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 

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 

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 

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 

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 

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 

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 

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 

,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 

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 

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 

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 

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 

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 

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 

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 

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 

。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 

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 

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 

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 

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 

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 

,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 

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 

)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 

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 

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 

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 

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 

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 

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 

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 

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 

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 

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 

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 

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古代,一文钱,一钱银子,一两银子,一锭银子,金子都是如何换算的

2. 古代一文钱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各个时代不同价值也不同 
唐代太平公主第一次溜出去玩一顿就吃掉六两银子 
而清代康熙年间皇帝微服出寻得知 
一家旺铺每月也收不到二三两银子 
可见时代不同价值也不同 
再如地区不同它的价值也不同 
青岛房价好些地角约7000-8000每平 
而我们老家七八千可以买一座不错的房子 
那么一两银子看你是在老家花 还是市里了 

一两=一千文 
你自己慢慢研究吧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3. 古代。一文钱是现在多少人民币

为什么要换算?你是从收藏价值上换算,还是说从面值上换算?本身就是两套货币体系,且不处于同一个时代,还没有在同一个结算系统之下,这种所谓的换算,也只不过是胡乱猜测而已。而且有些东西,对于喜欢的人来说是无价的,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就是垃圾。把现代的钱拿到古代去,顶不了一文钱,而把古代的一文钱拿到现代来花,银行也不收(拿收藏价值说事的杠夫绕行)。

如果按照货币流通的形式和样式分析,古代衡量金钱的器物分别是铜钱、银子、黄金、银票、金票等,其中铜钱是最小的计量单位,而银子的计量单位是以重量为依据的,兑换也并不是固定的,像官家生产的金银,因为其工艺和纯度的原因,会比其他私人钱庄制造的金银贵一些。也就是说同样的金子或银子,官家能换100文钱,但私人钱庄铸造的,可能就只能换90文钱。

而现代的货币可不一样,现代货币直接使用法定货币代理了金钱,这就相当于舍弃了金银铜的交易,直接采用“钱票”来交易,而古代的钱与现代的钱是没办法互相兑换的。但如果从作用和流通阶层上,还是可以很轻松地判定一文钱与现代货币的换算的。现在咱们国家的最小面值硬币是一分,如果古代的一文钱是最小的货币计量单位,那么两者的价值就是相同的。

无论货币体系是怎样的,1文钱是古代货币的最小计量单位,而1分钱也是现代货币的最小单位,所以两者都是处于各自货币体系的最底层,两者的价值是一样的。假设有一天我们使用了古代的货币体系,且以现代的货币作为流通媒介,那么1分钱就是古代的一文钱。可能很多人会说,世界流通的美元可无法兑换一文钱,但各位要搞清楚一件事,此货币非彼货币,如果古代的货币体系挪到现代来,那么所谓的一文钱就等于一分钱,而假设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7,那么直接套过来,美元与铜钱的汇率就变成了1:700,仅此而已。

古代。一文钱是现在多少人民币

4. 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这句话和一文钱徽商是谁

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是乾隆写给徽州歙县棠樾   棠樾世居鲍姓大族   一文钱微商有种说法是这样的


乾隆年间族中有位少年奇才名叫鲍志道,字诚一,号肯园。他自幼读书,按他父亲的意思是要他日后参加科举考试走做官之路。但是,父亲虽业商但不善积财,家境并不宽裕。于是在11岁时,志道便中断学业,走上经商之路。
由于家贫,出门时志道身无分文。母亲便从箱柜底层拿出一直珍藏着的志道婴儿时的襁褓,将襁褓的虎头帽上配镶的那枚“康熙通宝”铜钱取下,给志道随身戴上,告诉他说:“儿啊,这可是我们家仅剩的一文铜钱了。今天给了你,咱家的兴旺就要看你了啊!”志道眼含热泪,珍重地将这一文钱收在内衣夹层的口袋里,下定决心绝不让母亲失望。他想到母亲身体不好,弟弟又在读书,感到身上的担子很沉很沉……
志道几乎是一路乞讨到江西鄱阳,路上的辛苦自是不必说了。到鄱阳后,一边帮人打工,一边学习会计。会计学成后,也积了一点钱,他离开鄱阳,来到浙江金华。在金华,他利用身上积攒的钱开始做些小生意,为寻找更好的市场,他从金华又到扬州,从扬州又转徙湖北,不断奔波,但始终未能找到一块立足之地。
20岁时,志道又一次来到扬州。十年的商场奔波,他逐渐成熟起来。“列一百二十行经商财货,润八万四千户人物风流”,扬州自古繁华,明清时期更是聚集了一大批富商巨贾,且徽州人占一大半。扬州的繁华,令志道目不暇接,他决心在此地一展宏图。
也是该他时来运转,这时一位歙县大盐商急需招聘一名经理,要求是能吃苦耐劳、精于核算。学过会计的鲍志道抓住机会,前去应聘。然而,这位大盐商在招聘中,出了一道让人意想不到的试题。第一天,面试之后,大盐商命伙计给每位应聘者一碗馄饨,说算是犒劳。吃完后,大盐商让各位回去准备第二天考试。谁知,第二天盐商出了这样的几道题:请回答昨日你所吃的馄饨共有几只?有几种馅?每种馅又各有几只?应聘者被这样离奇的试题弄得目瞪口呆,有的摇头苦笑,有的后悔不已。然而鲍志道凭他十年从商的经验,昨日就预料了那碗馄饨的不寻常,所以他对那碗馄饨作了细细的观察。此时应付这几道题自然是得心应手。结果不必说,他被聘用了。
聘用后,经常和商场行家打交道,由于他肯于吃苦,勤于学习,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凭他超人的经营才干,盐商的经营大为起色,他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报酬。
几年的积累,志道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于是辞去了经理职务,决心自己开创事业。他瞄准了盐业经营,因为,一方面盐业是扬州的龙头行业,扬州所处的盐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盐场;另一方面盐业经营利润大。这几年经理生涯,他早已摸熟了市场行情,结交了许多社会各界的朋友,建立起了个人人际关系网。这些使他的事业很快走向成功,家资累至巨万。而且,凭他精明强干、处事公允、急公好义,在业界的声誉也是日益高涨。
恰好此时,清政府为了加强对盐商的控制,在盐商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盐务总商。鲍志道当之无愧地被选为总商。然而总商的角色并不好当,一方面,在政府眼里,盐商都是些富得流油的肥羊,总要想方设法进行搜刮。因此总商要代表众盐商利益与政府交涉、周旋。另一方面,他要不断解决盐商内部的矛盾,同时还要向政府反映众商人的愿望和要求。总之,总商处在政府和众盐商之间,双方谁也不能得罪,没有精明干练的处事能力是很难做到的。鲍志道担任总商,处事果断、公允,深受众盐商的拥护,也得到政府的赏识,因而他在总商职位上一干就达20年之久,声望显赫。

5. 唐朝一文钱能买些什么东西?

唐朝一文钱能买0.6两酒:宋真宗宴请百官,问起唐朝酒价,大臣丁谓说:“唐朝一升酒卖三十钱。”真宗问有什么凭据。丁谓说:“我读过杜甫的诗,‘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一斗是10升,一斗卖300钱,一升自然卖30钱。”宋真宗听了很高兴,夸丁谓有学问,脑子好使(参见《玉壶清话》卷1)。

唐朝一文钱能买些什么东西?

6. 一文钱等于多少人民币


7. 一两银子、一钱银子、一文钱,之间到底什么关系?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一两银子、一钱银子、一文钱,之间到底什么关系?

8. 南宋一文钱等于现在多少钱??

谢邀,我看了您的追问,有以下几点解答,希望可以采纳。
首先,推荐回答解释的还是很合理的,南宋相对和平繁荣的时期,史料确实有计,一石米2500文,这样推算,在南宋最富饶的时期,5万贯大约相当于今日的500万人民币左右。
对于楼主的追问,其实楼主细想,5万贯在当时属于中等人家这也是对的,这个当时指的是南宋首都临安府的中等人家,就如今天的帝都北京,同样也是商户巨贾社会名流,上层社会聚集之地。在北京,500万也不算是大富大贵吧,以今日之房价计算,怕是500万资产在北京就是普通百姓吧。
楼主当然会有疑问,如今的北京,普通百姓资产大部分在房产里,拥有500万现金资产的确实不算特别多,但是楼主忽略了一个事实,南宋没有土地财政,自然单位面积没有如今的北京卖的贵。并且,楼主看过纪录频道的南宋节目,其中有言吴箕在《常谈》中写到:“《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富者,固曰甚盛,然求之近代,似不足道。樊嘉以五千万为天下高赀。五千万钱在今日言之,才五万贯尔。中人之家,钱以五万缗计之者多甚,何足传之于史?这个吴箕是谁,是当朝的进士,虽算不上上层阶级,但是以宋朝选任官员对学历的要求之高,怕这个吴箕比小康家庭也要高出不少,一个社会中上层的评价和一个山野乡村对世道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就比如我家在北京,觉得北京资产2000万左右算中人,但是如果我同学家在偏远山村,他对中产的评论肯定不一样,可能在他眼里,有100万就算中产了。
所以,综合考虑,南宋中上阶级认为,500万在当时首都算中等人家这是比较准确的。
如果楼主想了解从普遍地域上看,南宋中产阶级大概有多少财产。那么不妨将宋朝跟其他朝代比较一下。汉朝人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汉书·文帝纪》)汉之百金,相当于宋一千贯钱。也就是说,1000贯钱,是十户中产家庭的财产;也即汉代一户中产之家的财产,为100贯。那么宋代的中产,又有多少家产呢?一位北宋人说,“万缗,中人十家之产也。”(谢逸《溪堂集》卷八)即一户中产家庭的财产为1000贯;另一位南宋人说:“三千缗,在今日亦中人之产也。”(程俱《北山集》卷三九)则家产3000贯才称得上中产。换言之,宋代一户中产的财产,是汉代中产家产的10倍乃至30倍。也就是说相当于如今人民币10万到30万左右为宋朝时期普遍地域上的中产。当然在南宋时期,这个中值我认为取高值为宜,也就是中产资产30万左右。当然南宋临安首都的中产阶级平均资产肯定要更高,但不太可能超过全国平均值10倍,也就300万左右吧。
我跟楼主同样惊讶,对于800多年前的宋朝,我们国家还真是富,用800年前的生产力竟然创造出了跟今天差不多的人均财富,其实这个也可以理解,首先,宋朝藏富于民,其次,南宋以海运贸易发家,而当时的中国在农业,手工业,社会制度,生产力上几乎所有领域都超过同时期世界其余国家几百年,达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极,所以几乎全世界都在买南宋的顶级货,贸易顺差极大,而且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产权,有些精品或有些产品是别的国家是生产不出来的。你说这样的国家怎么会不富。
对于南宋的国都临安上层社会到底有多富,楼主可参考真宗朝宰相王旦说,“国家承平岁久,兼并之民,徭役不及,坐取厚利。京城资产,百万(贯)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这个还指的是北宋王朝的首都汴京。南宋临安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觉得有1个亿的,临安有至少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