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英雄的故事的演讲稿。

2024-05-09

1. 关于小英雄的故事的演讲稿。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抗震小英雄林浩得故事吗?虎头虎脑的林浩才9岁,一笑还会露出小豁牙,他和我们一样是小学二年级的一名学生。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
  “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见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
  林浩向记者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声音很稚嫩,连用几个“拿”字,他平平静静地叙述这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背完同学后,林浩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父母,他14岁的姐姐很快找到了他,妹妹也跟他们在一起。经过几天的寻找,3个孩子还是没有找到父母,他们开始与映秀镇转移的群众一起朝都江堰走。
  “我们在路上走了7个小时,桥下面有条小路可以走。”林浩说起艰辛的7个小时非常平淡。     林浩被送到成都市儿童医院进行了检查,他只是额头和右手有些擦伤。在检查完的那一刻,林浩再次展现了坚强的一面,“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还坚强。”给林浩检查的医生对记者说。
  勇敢、沉着……这些词都不能够形容我们心中的那份震撼,我们的感动和震撼是因为林浩才仅仅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大的9岁的孩子。
  志愿者都叫他小班长,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说:“我是班长。”从那天起,儿童中心的人都叫他“小班长”。我也是我们班的小班长,我希望我们所有的小班长,少先队员都能像“小班长”林浩一样,遇到困难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谢谢大家!

关于小英雄的故事的演讲稿。

2. 关于小英雄的故事

1、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xx,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
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xx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xx发给他使用。
2、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
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
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3、两个小八路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
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
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4、少年游击队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
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一行人刚被李公公带回村边,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
他们勇敢、机智地夺xx、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5、小英雄雨来
故事也发生在长满芦苇丛的河畔,晋察冀边区的广大人民群众配合八路军,同日本鬼子和汉奸特务展开了英勇斗争。十二岁的小雨来为民兵和八路军站岗、送信、掩护伤员。有一次被鬼子捉住了,他不怕敌人的威逼利诱,终于机智地跳到河里逃脱了。
后来他带领小伙伴们和民兵叔叔一起摆地雷阵,真真假假迷惑敌人,最后他把敌人引入地雷区,配合民兵叔叔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6、小铁头夺马记
日本鬼子到刘家庄来搜捕八路军伤员,儿童团员小铁头决定去报告八路军骑兵连。路远来不及,他大胆的夺了鬼子队长的大红马,奔向骑兵连驻地。敌人出动自行车队猛追,小铁头催马过营地,闯岗楼,渡运河,把敌人引进骑兵连的埋伏圈一举歼灭,小铁头最后也成为一名英勇的小骑兵。
7、视死如归的小英雄——刘胡兰
刘胡兰生长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在反动的封建军阀阎锡山统治的黑暗年代,恶霸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刘胡兰的心灵里从小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红军来了,把地主吕善卿家的财物分给了穷人。
刘胡兰从红军战士讲的故事里,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日本鬼子占领了文水县,地主吕善卿又当上了村长。红军回到这里,领导农民们建起了农会、民兵队、妇救会,刘胡兰担任了妇救会的领导。
8、芦荡小英雄——牛娃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天,日本鬼子要从莲花镇给土地庙据点的敌人补充一批枪支。我区委接到这个情报后,立即派区武装小分队老马去小鲁庄组织民兵,中途截击敌人,夺取枪支。放鸭的小牛娃把送枪的鬼子和伪军引诱到芦苇丛里的蛤蟆湾,老马和民兵们一举歼灭了敌人。

3. 关于小英雄的故事

娃十四岁,是龙门村的儿童。 

一天傍晚,海娃腰里插着羊鞭,拿着一杆红缨枪,在山上的一棵小树底下放哨。 

这时候,从阳坡的小路上爬上来一个人,他老远就叫:“海娃!海娃!”海娃听出是爸爸的声音,连忙迎上去。爸爸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对海娃说:“马上到三王庄去,送给指挥部的张连长。”海娃接过信一看,信角上插着三根鸡毛,知道是一封顶紧急的鸡毛信。海娃揣好信,赶着羊群转过山崖,忽然看见西山顶上的“消息树”倒了。糟糕!山那边准是发现鬼子了。海娃想,这条小路不能走了,就走大路吧。可是回头一看,大山口外面来了一队抢粮的鬼子。 

鬼子越来越近。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往哪里藏呢?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心头一动,就抢到前面抱着那只带头的老绵羊,把它尾巴根的长毛拧成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尾巴底下。海娃什么也不怕了,他把羊鞭甩得响响的,朝着鬼子赶过去。“站住!”鬼子吆喝起来,哗啦一声举起枪,对着海娃的小脑袋。一个穿黑军装的歪嘴黑狗跑过来,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他拉到一个长着小胡子的鬼子面前。海娃一点也不怕,他故意歪着脑袋,张大嘴巴,傻愣愣地望着小胡子。小胡子说声“搜”,那个歪嘴黑狗马上动起手来,摸补丁,掏窟窿,把海娃周身都搜遍了,连两只破鞋也没放过,结果什么也没搜着。小胡子只想早点进山去抢粮,就冲着海娃喊:“滚开!滚开!” 

海娃回头就跑,他拢住羊群,使劲甩着羊鞭,恨不得飞起来。没想到那个歪嘴黑狗又追上来了,他用枪逼着海娃,要海娃把羊群赶回山里去,还挤着眼睛、歪着嘴巴狞笑者说:“皇军还没吃饭呢!这么些羊,够我们吃几顿啦!”海娃没法,只好跟着走。太阳落山了,鬼子的队伍来到一座小山庄跟前,就在打谷场上宰了几只羊烧羊肉吃。海娃顾不上心疼他的羊了,他悄悄地把手伸到老绵羊的大尾巴下面一摸,鸡毛信还照样吊着!他心里叫起来“你还在这里啊!” 

鬼子吃饱了,一个个摸着肚皮,进屋里睡觉去了。歪嘴黑狗叫海娃把羊赶进牲口圈里,然后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海娃拉进屋里。鬼子和黑狗们抱着枪睡在干草上,把海娃挤在尽里头。海娃睡不着,他想:“鬼子明天还要宰羊,要是今晚跑不掉,鸡毛信可就完了。”他不住埋怨自己:“海娃,海娃,你怎么搞的,连一封鸡毛信都不会送啊!……”忽然听见外面的哨兵吼了一声:“哪一个?”有人回答:“喂牲口的!”哨兵不吭气了。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一阵鸡叫。 

鸡叫两遍了。海娃哪儿还躺得住,他坐起来一看,门口的哨兵正在打瞌睡呢。他就悄悄地站了起来,踮着左脚把歪嘴黑狗的胳膊轻轻拨开,从小胡子身边跳过去,闪到了门边,又轻轻地迈过哨兵的大腿,溜到了村边的路上。“哪一个?”街那头的哨兵吼起来。“喂牲口的!”海娃装着大人的声音回答。那个哨兵就不理会他了。海娃走进牲口圈,一把抱住那只老绵羊,把它尾巴底下的鸡毛信解下来,揣进口袋里,撒开两腿就跑,一口气跑上了庄后的山梁。 

天亮了,海娃跑到山嘴旁边,听见前面有人吼叫。他抬头一望,山梁那头有个鬼子拿着面小白旗,朝着海娃来回摇晃。海娃脱下身上的白布小褂,学着鬼子的样子也来回摇晃。没想到,真混过去了。海娃转过山嘴,一口气跑到对面山顶。前面就是三王庄啦。海娃高兴极了,他一屁股坐在山头上,把手伸进口袋一摸,不觉浑身哆嗦起来。鸡毛信呢?口袋里没有,赶紧脱下小褂子来找,也没有;把身边的石头缝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海娃马上往回跑,在来的路上找。他一口气跑上大山,爬到小山嘴旁边,就在刚才摇晃褂子的地方,鸡毛信好好地躺在那儿。海娃高兴极了,把信装进口袋,刚想回头跑,忽然背后有人喊叫,歪嘴黑狗追上来了。他抓住海娃,一连打了几枪托,叫海娃回去给鬼子带路。 

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鬼子和黑狗又出发了。海娃赶着羊群夹在他们中间,过了大山,来到三王庄眼前。海娃看到山上的“消息树”放倒了,不用说,张连长的队伍已经知道鬼子来了。鬼子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沟里,又是抽烟,又是吃羊肉。休息够了,一队黑狗先走,想从中路走上峁去。山坡上忽然轰轰响了几声,冒起一柱一柱的黑烟,黑狗踩上地雷了。小胡子扔下那些黑狗不管了,他指着小路对海娃说:“你在前面带路,皇军在后面。明白吗?” 

海娃远远地走在鬼子的前边。树林里岔着两条路,一条小路,一条羊道。他把羊赶上了羊道。歪嘴黑狗在底下吆喝:“走错了!”海娃放开嗓子说:“没错!我走过的。走吧!”羊道越来越陡,越来越不好走,鬼子走一截,停一截,远远落在后面。小胡子吼起来了:“慢慢的!”海娃装作没听见,一步紧一步往前跑。鬼子使劲喊:“站住!再不站住就开枪啦!”海娃不听他的,甩了一响鞭,拼命往前跑。鬼子真的开枪了。海娃同羊群一起飞跑,可是他实在跑不动了。就扑倒在乱草里,放开嗓子叫:“鬼子上来啦!打呀!赶快打呀!” 

峁上突然响起一阵排子枪声,跟着又是一阵。海娃听到了,这是自己人的枪声。他的两条腿又来了劲,爬起来拼命向峁上扑去。忽然他张开双臂,“哎哟”尖叫一声,晕倒在乱草堆里了。一个游击队战士跑过来,抱起了海娃。 

等到海娃睁开眼睛,他看见蹲在他身边的正是张连长,连忙说:“信……鸡毛信……”他的伤口疼得厉害,说着又昏迷过去了、海娃又醒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暖炕上,盖着一床软绵绵的毯子。太阳从窗口射进来,照在炕上。张连长笑眯眯地问海娃:“好些吗?还疼吗?”海娃顾不得疼,他问张连长:“这是哪里呀?”张连长哈哈大笑起来,他摸着海娃的脑袋,说:“你忘了吗?昨天你不是送来一封鸡毛信吗?那是你爸爸让你送来的情报。咱们的队伍根据情报,砸了鬼子的炮楼。多亏你这个小八路,小英雄!” 

海娃这才记起送鸡毛信这回事来。他脸红了,连忙问:“缴了枪没有?”张连长说:“缴了一大捆,都是崭新油亮的三八式快枪!”海娃高兴地说:“那就给我一支吧!”

关于小英雄的故事

4. 关于小英雄故事的简介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三
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青峰岭有一个村子叫杨家村,有一个叫杨杨的小孩和爷爷相依为命。听爷爷说杨杨的爸爸妈妈都去打小鬼子去了,杨杨对爷爷说:“等我长大 了以后我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当打小鬼子的英雄。”杨杨有个好朋友叫阿黄,杨杨和阿黄从小玩到大的,阿黄是一条很强壮而且又聪明的大狗。
     那一天杨杨带着阿黄去钓鱼,天快黑的时候他们才拿着鱼杆和鱼娄回去。杨杨在前面跑,阿黄就在后面追还汪汪汪地叫个不停。
      突然,杨杨“噗”地一声给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就摔地上了。
    “哎哟!”杨杨使劲地揉着摔成两半的小屁股,“痛死我了,我的屁股啊!”
    这个时候阿黄“汪、“汪”“汪”地在后面叫着,杨杨还以为大黄是在笑话他,站起来拍拍屁股,气鼓鼓地说:“臭阿黄!快点走拉,天都要黑了,再不回去爷爷要骂我的。”
    说完就往前面跑去,可是阿黄还是在叫个不停。
    “诶!阿黄是怎么了?平时它不是这样的啊?”,杨杨觉得阿黄很奇怪。又跑回去了,阿黄就站在杨杨刚才摔倒的地方,这时天已经黑了,杨杨模模糊糊地看见地上又什么东西,黑乎乎的看不清楚。
    于是,杨杨就蹲下去,把脑袋凑的近近的。
    “妈呀!死人啊 ......”,杨杨大声地叫道,猛地向后一退,“噗”地一下又给摔地上了。你猜杨杨看到了什么,杨杨看见一个满身是血的人,吓得不得了,爬起来就跑。
    这个时候杨杨想到:“也许那个人没有死呢?”
    于是,杨杨又慢慢地走回去,蹲下来,用抖个不停的手推了推那个“死人”。
    “喂!你死了吗?”杨杨怕怕地问到。但是那个“死人”动也没动,这个时候杨杨已经不是那么害怕了,他鼓起勇气把耳朵凑到那人的胸口,听见他的心还在跳。
    于是,杨杨回头对阿黄说道:“阿黄快去叫爷爷。”阿黄听见杨杨的话,马上就向家里跑去。这个时候杨杨才看见他穿着八路军的军装。
    过了一会,那个人醒过来了,他看见杨杨蹲在身边,断断续续对杨杨说到:“小朋友....你...你帮我把这竹筒...交给游击大队,它很重要......”
    八路军叔叔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叔叔,叔叔,你醒醒,你醒醒啊......”杨杨拼命地摇着八路军叔叔,可是,八路军叔叔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小杨杨哭得很伤心很伤心,这个时候阿黄带着爷爷来了,杨杨扑到爷爷的怀里,大哭着:
“爷爷,八路军叔叔死了,他死了拉.....呜呜呜呜......”
    爷爷也摸了一把泪水,对杨杨说:“好孩子,别哭了,你不是说要当打鬼子的英雄吗?英雄就不该哭鼻子。”
    爷爷说完后,杨杨不哭了,他要当打鬼子的英雄,把可恶的小鬼子赶出中国 。 
    第二天,杨杨和阿黄从村长那里知道了游击大队在哪里 ,于是,杨杨带着阿黄就去找游击大队了。
    他们走了很久,这时候杨杨突然看见前面有小鬼子的巡逻队 ,聪明的杨杨知道跑是没有用的,他跑不过小鬼子的,于是,杨杨马上把八路军叔叔交给他的竹筒交给阿黄咬着,杨杨趴着阿黄的耳朵说到:“阿黄,你快跑,去找爷爷,千万别让小鬼子抓着你了。”
    勇敢的杨杨让阿黄带着竹筒跑了,自己却留下来吸引小鬼子的注意力。这时候小鬼子看见了杨杨,拿着枪就过来了,他们用枪指着杨杨,问杨杨:“小孩,你的,知道八路的在哪里?”
    “哼!”杨杨把脑袋转向一边,理也不理小鬼子。
    小鬼子见杨杨不理他们,气的大吼:“八咯牙鲁,你的,说不说?不说,死拉死拉的;说了,我让你走。”
    杨杨把头转过来,对着小鬼子勾勾手指,笑着说到:“你过来啊,我告诉你。”
    小鬼子听杨杨这样说,大笑道:“哟西,你的,良民的 ”
    说完就走到杨杨身前,弯下身子,看着杨杨说:“说,赏赐大大的有。”
    杨杨对着那个小鬼子的脸狠狠地给了他一耳光,然后对着小鬼子说:“呸!”
    那个鬼子一下子气得跳了起来:“八咯牙鲁!”对着小杨杨一脚踢去,把小杨杨踢到了,摔在了地上。残忍的小鬼子不会放过杨杨,他对着地上的杨杨狠狠地踢着,一脚又一脚,直到杨杨昏死了过去。
    后来,鬼子走了,只有杨杨还躺在地上,满身的血,昏迷不醒。
    阿黄跑回去找到了爷爷,把那个竹筒丢在了爷爷的脚下,对着爷爷狂吠着,咬着爷爷的裤脚往外拖。爷爷看见了脚下的竹筒,知道爷爷肯定出事了,他捡起地上的竹筒就跑了出去。刚跑出门,爷爷停了下来,他想到着个竹筒很重要应该先把它交给游击大队才行。于是爷爷找到了村长,让村长把竹筒给游击大队送去。
   这时候爷爷跟在阿黄后面飞快地向跑去。当爷爷跑来的时候,我们的小英雄已经满身是血的躺在地上了,爷爷蹲下去,扶起杨杨:“孩子,孩子,你醒醒,你醒醒,别吓爷爷啊”
    杨杨慢慢地睁开眼睛,看见是爷爷,问:“小鬼子走了吗?”
    “嗯!小鬼子已经走了,孩子,你别说话,爷爷代你回家去。”爷爷摸着眼泪说道。
    杨杨不放心竹筒,又问道:“那竹筒呢?”
    爷爷回答说:“我把它交给了村长,村长会把它交给游击大队的,你放心吧”
    爷爷说完就背着杨杨向家里走去。
    后来,游击大队的八路军叔叔找到了杨杨,他们对杨杨说,那个竹筒里装的是关于小鬼子据点的情报,多亏了杨杨保护了那份情报,才使得游击大队能轻松地攻破小鬼子的据点,他们夸杨杨是个勇敢的小英雄。
    从那以后,村子里的人都叫杨杨是“小英雄”。

5. 关于小英雄的故事

  少年小英雄小故事
  少年英雄——谢荣策

  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担任茨榆坨村儿童团长。
  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开始战略性反攻。尤其是东北各线进军更是神速,打得国民党部队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村里地主老财纷纷逃往沈阳。乡亲们如久旱盼甘露一样的心情,盼望着共产、解放军的到来。12月18日,解放军主力部队开进了茨榆坨村,谢荣策在小伙伴们的推选下当上了村儿童团长。
  1948年春天,驻辽中一带的我人民解放军,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陆续开往前线。龟缩在沈阳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妄图打通沈辽要道,命令一个骑兵团,乘机对辽中东部四方台、茨榆坨一带进行骚扰。在这严峻时刻,刚满16岁的谢荣策经过斗争的锻炼,更加成熟起来。他不顾疲劳,日夜坚守战斗岗位,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一天,谢荣策和武装队长肖洪义正在农会屋里擦枪,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不一会儿,有人向农会报告说,从沈阳城窜出来的那股骑兵已经到了四方台,正沿着公路向茨榆坨村扑来。荣策和肖洪义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农会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和儿童团员安全撤出农会后,俩人才分头走出。与荣策同时离开农会大院的还有他的叔伯哥哥谢荣环,哥俩直奔谢家坟走去。当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岗时,被国民党骑兵发现,敌人追上后,枪口对准他们凶狠地叫嚷:“你们是不是儿童团?快说!不说实话就崩了你们!”荣策不谎不忙地说:“我们是学生。”一个国民党骑兵不耐烦地说:“学生?管他妈干什么的,带走。”于是,荣策和荣环被敌人捆绑着拴在马缰上,带到村子里。
  地主宋四环,听说国民党军队进村的消息后,穿上长袍,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家门。当他看见荣策被匪军捆绑着时,幸灾乐祸地走了过去,提高嗓门对院子里的匪兵说:“唉呀?这不是我们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儿童团长谢荣策吗?”宋四环的一句话,惊动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里抢东西的匪兵,一个个象恶狼似的向荣策扑来。一个敌军官疯狂地叫嚷:“把这小子带进来,给我打!”几个匪兵把荣策推进屋,抽一阵皮鞭。荣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地大骂敌人。当天下午,这伙骑兵押着荣策回到团部驻地四方台村。
  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以为荣策年纪小,只要稍用严刑就可以从荣策口中得到我军情报,酷刑一招接一招,“你们的部队上哪去了?你们那帮穷人头子都跑到哪去了?”敌副官恶狠狠地追问。荣策瞪着愤怒的眼睛:“不知道!不知道!”敌人咆哮着:“来人,夹他手指头!”敌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夹住荣策的十指,荣策用尽全力反抗着。一会儿工夫,荣策的脸变得苍白,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敌副官一遍又一遍吼叫:“谢荣策,你到底是说还是不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接着又是一阵皮鞭落在荣策身上。残暴的国民党骑兵团长见荣策不怯硬,便耍起软招。当天晚上,狡诈的副官假惺惺地装出一副笑脸,拍着荣策的肩膀说:“受苦了吧?小小的年纪应该放聪明点,干嘛要跟共产党跑呢?”荣策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就要永远跟着共产党,死也不向你们投降。”
  3月12日早晨,敌副官假惺惺地要请荣策吃饭,被荣策严词拒绝了。但敌人没有死心,晚上,他们把荣策带到团部,荣策虽遍体鳞伤、疼痛难忍,但他仍坚强地挺着腰板走。一进屋,那个副官假献殷勤,对荣策说:“请坐!请坐!”荣策理也不理,怒目环视四周。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来到荣策面前,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这个小孩长得确实不错啊,这样吧,我看你年纪小,又聪明能干,以后就给我当个勤务兵吧。”荣策满腔怒火,他猛地闯到尚其悦跟前说:“呸!我是共产党儿童团长,死也不给国民党干事。你这个团长当不多久了!等我们大部队回来抓到你,我还要审讯你呢!”尚其悦的脸刷地变了,凶相毕露地尖叫着:“好厉害的小兔崽子!你不想活了吗?”荣策正言厉色地回答:“为什么不想活?是你们不让我活!”尚其悦气急败坏,歇斯底里地对士兵下令道:“把这个穷人头拉出去,枪毙!”
  3月13日早晨,荣策见到了荣环哥说:“我不回去了,你回去告诉我妈妈,不要难过,革命是胜利的。”
  1948年3月13日,天空突变,乌云压顶,北风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庙前变得杀气腾腾。人们立刻意识到刽子手要行凶了。敌人押着荣策和肖洪义,谢荣策和肖洪义昂起头,神色自若,步履坚定地登上广场中的一个小土台上。尚其悦骑着马来到荣策面前说:“怎么样,谢团长,你不怕死吗?”荣策慷慨激昂地说:“怕死就不参加儿童团!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打回来,共产党一定会给我报仇!”敌人无计可施,凶残地下了毒手,罪恶的子弹打响了,年仅16岁的谢荣策和肖洪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小烈士千古!”
  1984年3月,中共沈阳市委决定,进一步修建谢荣策烈士陵园。10月13日,谢荣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志题写的“少年英雄谢荣策”七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哀思!


  小宣传员——石宝芹


  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1947年秋,开始将南河区民主政府的油印宣传品带进被敌人侵占的陈家港,宣传土地改革,全国解放战争形式等提高群众觉悟。
  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天亮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不知道什么传单、小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党军队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官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党军队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周银海,1933年生,江苏靖江侯河乡幸福村人。家境贫困,主要靠父母种地主的租田糊口,生活朝不保夕。幼小的周银海不得不帮大人干活,有时挖点野菜充饥。
  1940年新四军东进,周银海的家乡获得解放,从而使他有机会入学读书,接受革命教育。1943年,乡里成立农抗会和儿童团,周银海高兴地报了名,成为一名儿童团员。从此,他白天上课,晚上到村头、路口站岗放哨,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一天傍晚,周银海扛着红缨枪在路口站岗,突然村外来了一人。此人身穿长袍,头戴礼帽,腋下夹着一只小布包,像是教书先生。周银海想:“怎么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于是便举起红缨枪,拦住来人要路条。那人见此情况,连忙掏出路条给周银海看。这时,乡农抗会吴会长正好路过此地,一看来人是县委的陈部长,两人不禁哈哈大笑。陈部长见周银海办事认真,表扬了他,并鼓励他好好学习,跟共产党干一辈子革命。从此,周银海在儿童团干得更出色了,不久当上了儿童团团长。此后,他经常带领儿童团员在村里唱歌、上操,在路口站岗、放哨,还多次配合民兵破路拆桥,常常受到区乡干部和村民的赞扬。
  1946年,土地改革运动在周银海的家乡展开。那里有8家大地主,都是远近闻名的吸血鬼,剥削农民心狠手毒。运动中,周银海带着儿童团员,配合民兵监视地主的行动。在一次斗争地主的大会上,他领着儿童团不时高呼口号,使斗争大会开得十分热烈。这年冬天,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国民党军队对靖江实行重点“清剿”。因为靖江是苏中解放区南部的“门户”,侯河区是靖江县的老解放区,迎祥乡又是靖江的土改实验乡,所以国民党反动派决心要将这里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斩尽杀绝。
  1947年1月18日清晨,国民党整编第四师对侯河地区进行“扫荡”。周银海发现敌情后,立即通知正在准提庵小学开会的乡干部,要他们迅速转移。为了掩护这些乡干部撤退,周银海挺身而出,将敌人引开,自己却英勇被捕。
  敌人将周银海押进团部,逼他供出谁是共产党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坚定地说:“我不知道!”。敌营长命令士兵把周银海按倒跪在地上,一边压杠子,一边要周银海说出谁是共产党,直至把周银海压昏过去。敌人又舀来一盆冷水泼向周银海。周银海透了口气,一字一句地说:“你们这些狗东西,就是打死我,我还是不知道!”敌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银海绑在凳上,脚后跟下塞进一块块大砖,上到四块,他又一次晕厥过去。从上午直到深夜,敌人还在对这个钢铁般的少年不断用刑。在敌人的酷刑下,周银海一次次昏迷过去,但是始终没有屈服。。
  第二天,敌人将全村乡亲集合在晒场上,把周银海带到人群面前,要他当场指认谁是共产党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环视四周,大声喊:“乡亲们,解放军一定会打败反动派!”敌人见无计可施,就放出狼犬,将周银海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咬下来……周银海始终没有屈服。敌人一无所获,就将周银海拖到晒场枪杀。刚满14周岁的周银海壮烈牺牲!
  解放后,靖江文教科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儿童团长周银海》一文,以他的光辉事迹教育全县青少年。


  苏北少年女英雄——马秀英

  马秀英,1929年6月生。江苏淮安县石塘区南涧乡近采桥镇(今,淮安市朱桥镇洼圩村)人,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1945年10月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l946年2月担任石塘区黄卢(南)村妇女会长。
  1946年12月,一天下午,石塘圩子的五六个还乡团分子来抓马秀英和妇女会成员。此时,秀英和几个妇女会员正在黄卢村为联防队做军鞋。秀英接到村民报告,即分头转移。她扮成回娘家的小媳妇向东南方走,在洼圩北门遇上黄兆云带领的“还乡团”。黄兆云一眼认出秀英,一群还乡团分子像疯狗似的窜上来,一拥而上扭住她的胳膊,把她押到周庄圩子里。
  在周庄圩子里,黄兆云妄图从她的口中得知我地方党组织的秘密以及妇女会成员的名单,对她软硬兼施,逼问共产党组织和妇女会员名单。秀英被肆意凌辱,严刑拷打:鞭子抽,杠子压,灌辣椒水,坐老虎凳……
  面对酷刑,秀英斩钉截铁地回答:“要人头有一颗,要名单办不到!”
  最后,黄兆云把她押到仇夏庄残杀。马秀英牺牲时年仅17岁。


  英雄群体:十二小英雄的故事


  土地革命时期,在陕甘黄土高原上,有一支神出鬼没的少年武装——红军少年先锋队。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跟随红军打土豪,分粮食,发动群众,消灭白军,创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31年的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刘志丹带领一支红军游击队,在陕甘交界的桥山中行进。雪已经下了几天,山川白茫茫的一片。刘志丹正带领队伍走下一座山,突然发现雪地里躺着两个孩子。他急忙跑过去摸了摸,又趴在一个孩子的胸口上听了听,然后向后摆手说:“有救!”说着,他解开老羊皮大衣,把一个冻僵了的孩子暖在了怀里。
  经过刘志丹和游击队员们的抢救,两个孩子苏醒了。刘志丹一问,才知道那个胖墩墩的少年叫王有福,15岁,是地主家的小羊倌。那个低矮黑瘦的少年,名叫赵玉杰,是小乞丐,因为他爱蹦爱跳,外号叫虼蚤。他们俩受不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凭着半张革命的传单,到山里去找穷人的队伍。因冻饿交加,坡陟路滑,滚下山坡,差点冻死。幸好碰上了红军的队伍。
  从此,王有福和虼蚤就跟着红军游击队活动。后来,又有十多个穷孩子,也陆续来到游击队里。他们大都十三四岁,最小的小柱子只有11岁。刘志丹、谢子长同志见他们年纪小、体力差,而游击队要经常行军,生活太艰苦,就劝他们回去,可是他们不干,死缠活赖地要当游击队员。
  游击队准备出发了。突然,从队伍的尾部,传来了一声“立正”的口令。王有福和小伙伴们端端正正地站在队伍的排尾,一个个双脚并拢,胸脯挺起,神气十足地注视着前方。王有福跑到刘志丹面前立正敬礼,大声报告:“娃娃班应到11人,实到11人,一个不短!” 刘志丹望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和谢子长交换了一下眼色,温和地说:“好吧,等指挥部讨论一下,看是不是可以成立个娃娃班!”
  第二天,娃娃班就正式成立了,王有福任班长。总指挥部还派来了一位指导员——边德荣(他是陕西耀县交王村人,矿工出身,后任陕甘边骑兵连连长,1936年在战斗中牺牲)。边指导员每天领着娃娃班操练,还教给他们唱歌,说故事,很受孩子们爱戴。
  有一天晚上,部队驻在艾蒿洼。娃娃班住在离村二里多路的小窑科。孩子们正在睡觉,突然,从艾蒿洼传来了激烈的枪声。王有福一骨碌爬起来,叫醒小伙伴,大家提起小马枪、梭标、大刀、小木枪,赶忙跑出村,朝西北的一条驴巴梁上爬去。等爬到了高高的石崖上边,发现在崖下不远处的村庄,硝烟弥漫,黑压压的敌人,正在机枪的掩护下,向村子里进攻。游击队的处境十分危险。
  孩子们十分焦急。忽然他们发现石崖下边的小沟渠里,驻着一群敌人。王有福立刻命令:“狠狠地打!”原来这是陕北有名的大土豪张廷芝的队伍。接着,子弹、手榴弹、石头块,居高临下,向敌人的头上飞去。崖下的敌人万没想到石崖顶上会有游击队从背后袭击,结果敌人倒的倒,逃的逃,指挥一下子失灵了。
  村子里被围困的游击队,趁敌人慌乱的机会,猛冲猛打,反败为胜,把敌人打跑了。   战斗结束后,游击队员们知道是娃娃班出奇兵,捣敌营,解了围,都夸他们机智、勇敢,人小志气大!
  1932年2月22日,在甘肃省正宁县三泉原,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授旗典礼大会。会上,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宣布娃娃班改名为红军少先队。刘志丹把一面绣着“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少年先锋队”的旗帜,授给了少先队队长王有福。红军少先队成立后,跟随红军游击队打土豪,分粮食,学文化,学军事,宣传革命,还打过几次胜仗。少先队员们渐渐地都成了能打仗、能站岗,又会做群众工作的战士了。
  当年旧历正月初二,少先队决定到财主的城堡何姑绅去“拜年”。太阳刚露头,在通往耀县何姑绅的路上,走着一群化装拜年的少年人:虼蚤引着一条大黄狗,边走边玩;七石子戴着学生帽,穿着黑制服,提着一个马头琴盒子,走在虼蚤后边;余免娃扮个新媳妇,骑在黄马上;王有福装个揽工汉,牵着马;边德荣手里拿个旱烟袋,走在后边。城门前,民团哨兵检查行人,对这一家来拜年的没有注意。虼蚤大摇大摆地走到哨兵跟前,伸腿将他绊倒,被边德荣和王有福一人一刀,结果了哨兵的性命。埋伏在后边的游击队员,立刻冲进城去,干净、利落地收拾了城里的敌兵和土豪。
  还有一次,少先队按照刘志丹的命令撤退隐蔽。少先队跑了100多里路,连饥带渴,早就疲惫不堪。天黑了,王有福带领少先队员们进村子歇息,在孙老汉的家里,大家一坐下,就呼噜呼噜地打起鼾声。突然,哨兵跑来报告:敌人包围了村庄。王有福忙叫醒队员,组织突围。敌人用机关枪封锁了门口,密集的子弹,直往土窑里扫射。少先队员们扔出几棵手榴弹,把敌人炸死一大片,其余的都退了下去。
  敌人从烟囱里丢下来两颗手榴弹,把土炕炸塌了。孙老汉抱来一大卷羊毛毡,挡住破烟囱,说:“快,往毡上浇水培土。”队员们依法加固了两个烟囱。敌人又往窑里冲锋。队员们用长枪、刺刀、手榴弹,一次又一次地消灭敌人。打退了敌人的第八次冲锋之后,子弹快完了。手榴弹也快完了。少先队员们准备和敌人作最后拚搏。孙大爷却拉着王有福的手说:“不行啊,孩子,那么多的敌人,你们一伙娃娃,怎么冲得出去?我想起一条路:在中窖下边,有个地窨子。窨子里边,有二里多长的地道,直通后沟。这是早年跑土匪时打的,你们从这里出去。”说着,老人和有福揭开了窨子口,让队员们快下去。王有福就领着少先队员钻进窨子,穿过地道,来到后沟,又顺坡向上,离开了村子。
  敌人抓住了孙老汉,问红军少年先锋队到哪里去了。孙老汉说他亲眼看见双方打得正紧火的时候,忽然一阵旋风,满窑的娃娃都不见了!“那是神兵呀,怎么抓得着?你们没有听人说;‘先锋队,是旋风,来无影,去无踪吗?说打你鼻梁,不撞你眼睛,靠你凡人,怎能胜神兵?”说得神乎其神。从此以后,红军少年先锋队便被称作“旋风队”,说成“神兵”了。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游击队迅速地扩大,先后组织了红26军,红27军,每个军下边都有几个团,每个团都有一个少先队或先锋连。到1935年秋,红军少先队员发展到二三百人,成为红军中一支活跃的战斗力量。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陕北的红15军团(包括红25军、红26军、红27军)配合中央红军在直罗镇打了个大胜仗。直罗镇战役,战斗异常激烈,红军向敌人猛扑,决心攻下直罗镇,敌人以猛烈的火力,密集的机枪子弹,阻挡红军前进,许多红军中弹牺牲。
  山梁上有12个少先队员看得真切,急得哭了。小队长小柱子见西北风刮得很猛,他想出了主意,叫队员们准备了一些麦子土,用干粮袋和衣裳包着,绕过山头,向敌人的机枪阵地扑去。乘敌人不备,他们用手榴弹炸毁了敌人三挺机枪。小柱子指挥队员居高临下,把细面子土向空中扬洒。西北风吹着尘土,象是雾团,搞得敌人睁不开眼,打不准枪。少先队员们乘机冲入机枪阵地,一阵子手榴弹,打得敌人机枪阵地大乱。红军趁机攻上山梁,拔了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可是在战斗中,王芽、小柱子等12位少先队员被敌人俘虏了。
  敌人把12位小战士押送到师部审问。一个白军军官,提着明晃晃的马刀,指着小柱子问:“你是干什么的?”
  “干革命的,干打倒反动派的!”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红军战士,我叫少年先锋队员!”
  白军军官又追问“包围我们的红军有多少?快说!”
  “我是红军宣传员,打起竹板才能说,你给我竹板。” 小柱子说。
  白军军官不懂竹板,只好答应自己用刺刀敲枪筒,叫小柱子说快板。
  小柱子说: “猫头鹰眼,先别转,包围你的红军你看不见,满西北、遍江南,人数好有几万万。……”
  猫头鹰眼气得发了疯,命令士兵在隔壁房间准备好刑具。小柱子临危不畏惧,继续说着快板,其他11个少先队员一齐和着他的调子:
  “同志们,齐步走,红彤彤的太阳在前头。少年先锋队真英勇,不怕受刑,不怕杀头,永远跟着共产党,向前走呵,向前走! ……”
  几十个气急败坏的敌人涌进来,把12个少先队员推进刑讯室。一连好几天,敌人对这12位小战士用了种种酷刑:鞭打、吊拷、压杠子、坐老虎凳、上夹棍、竹签钉指头、烙铁烫……他们一次次晕厥,又一次次被凉水泼醒,却始终没有一个人投降、变节,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暴露红军的机密。 敌人又恨又怕,把这12个英勇不屈的小战士分别用木棍痛打,用马刀乱砍……
  就这样,12位少先队员被敌人凶残地杀害了。人们把他们称为12小英雄。
  第二天深夜,少先队员王有福,领着一支由18名少先队员组成的小分队,向直罗镇飞奔。他们端着手提冲锋枪,从四面八方向敌人射击。正在“围剿”游击队的敌人,腹背受敌,以为红军主力又来消灭他们,夹着尾巴逃跑了。
  直罗战役后,少先队进行了整编。300多名红军少先队员,编成了三个少先连,一个少共营。不久,英雄的少先队员们,高举红旗,唱着《抗日少年先锋队歌》,雄赳赳地奔赴抗日战场。

关于小英雄的故事

6. 小英雄故事作文

【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后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

《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乓乒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可怜他死得这样惨。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7. 关于小英雄的故事

小兵张嘎的故事啊,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惟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时,表现得勇敢、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枝手枪,偷偷把枪藏进老鸹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伤未痊愈,就偷偷离开养伤的老乡家在归队的途中被捕。当敌人拷问时,他英勇反抗,坚强不屈。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鸹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交公,队长则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嘎子心满意足,便将自己珍爱的木制小手枪送给了好朋友胖墩~~~~~~

关于小英雄的故事

8. 小英雄的故事

  有啊
  少年小英雄小故事
  少年英雄——谢荣策

  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担任茨榆坨村儿童团长。
  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开始战略性反攻。尤其是东北各线进军更是神速,打得国民党部队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村里地主老财纷纷逃往沈阳。乡亲们如久旱盼甘露一样的心情,盼望着共产、解放军的到来。12月18日,解放军主力部队开进了茨榆坨村,谢荣策在小伙伴们的推选下当上了村儿童团长。
  1948年春天,驻辽中一带的我人民解放军,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陆续开往前线。龟缩在沈阳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妄图打通沈辽要道,命令一个骑兵团,乘机对辽中东部四方台、茨榆坨一带进行骚扰。在这严峻时刻,刚满16岁的谢荣策经过斗争的锻炼,更加成熟起来。他不顾疲劳,日夜坚守战斗岗位,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一天,谢荣策和武装队长肖洪义正在农会屋里擦枪,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不一会儿,有人向农会报告说,从沈阳城窜出来的那股骑兵已经到了四方台,正沿着公路向茨榆坨村扑来。荣策和肖洪义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农会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和儿童团员安全撤出农会后,俩人才分头走出。与荣策同时离开农会大院的还有他的叔伯哥哥谢荣环,哥俩直奔谢家坟走去。当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岗时,被国民党骑兵发现,敌人追上后,枪口对准他们凶狠地叫嚷:“你们是不是儿童团?快说!不说实话就崩了你们!”荣策不谎不忙地说:“我们是学生。”一个国民党骑兵不耐烦地说:“学生?管他妈干什么的,带走。”于是,荣策和荣环被敌人捆绑着拴在马缰上,带到村子里。
  地主宋四环,听说国民党军队进村的消息后,穿上长袍,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家门。当他看见荣策被匪军捆绑着时,幸灾乐祸地走了过去,提高嗓门对院子里的匪兵说:“唉呀?这不是我们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儿童团长谢荣策吗?”宋四环的一句话,惊动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里抢东西的匪兵,一个个象恶狼似的向荣策扑来。一个敌军官疯狂地叫嚷:“把这小子带进来,给我打!”几个匪兵把荣策推进屋,抽一阵皮鞭。荣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地大骂敌人。当天下午,这伙骑兵押着荣策回到团部驻地四方台村。
  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以为荣策年纪小,只要稍用严刑就可以从荣策口中得到我军情报,酷刑一招接一招,“你们的部队上哪去了?你们那帮穷人头子都跑到哪去了?”敌副官恶狠狠地追问。荣策瞪着愤怒的眼睛:“不知道!不知道!”敌人咆哮着:“来人,夹他手指头!”敌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夹住荣策的十指,荣策用尽全力反抗着。一会儿工夫,荣策的脸变得苍白,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敌副官一遍又一遍吼叫:“谢荣策,你到底是说还是不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接着又是一阵皮鞭落在荣策身上。残暴的国民党骑兵团长见荣策不怯硬,便耍起软招。当天晚上,狡诈的副官假惺惺地装出一副笑脸,拍着荣策的肩膀说:“受苦了吧?小小的年纪应该放聪明点,干嘛要跟共产党跑呢?”荣策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就要永远跟着共产党,死也不向你们投降。”
  3月12日早晨,敌副官假惺惺地要请荣策吃饭,被荣策严词拒绝了。但敌人没有死心,晚上,他们把荣策带到团部,荣策虽遍体鳞伤、疼痛难忍,但他仍坚强地挺着腰板走。一进屋,那个副官假献殷勤,对荣策说:“请坐!请坐!”荣策理也不理,怒目环视四周。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来到荣策面前,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这个小孩长得确实不错啊,这样吧,我看你年纪小,又聪明能干,以后就给我当个勤务兵吧。”荣策满腔怒火,他猛地闯到尚其悦跟前说:“呸!我是共产党儿童团长,死也不给国民党干事。你这个团长当不多久了!等我们大部队回来抓到你,我还要审讯你呢!”尚其悦的脸刷地变了,凶相毕露地尖叫着:“好厉害的小兔崽子!你不想活了吗?”荣策正言厉色地回答:“为什么不想活?是你们不让我活!”尚其悦气急败坏,歇斯底里地对士兵下令道:“把这个穷人头拉出去,枪毙!”
  3月13日早晨,荣策见到了荣环哥说:“我不回去了,你回去告诉我妈妈,不要难过,革命是胜利的。”
  1948年3月13日,天空突变,乌云压顶,北风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庙前变得杀气腾腾。人们立刻意识到刽子手要行凶了。敌人押着荣策和肖洪义,谢荣策和肖洪义昂起头,神色自若,步履坚定地登上广场中的一个小土台上。尚其悦骑着马来到荣策面前说:“怎么样,谢团长,你不怕死吗?”荣策慷慨激昂地说:“怕死就不参加儿童团!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打回来,共产党一定会给我报仇!”敌人无计可施,凶残地下了毒手,罪恶的子弹打响了,年仅16岁的谢荣策和肖洪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小烈士千古!”
  1984年3月,中共沈阳市委决定,进一步修建谢荣策烈士陵园。10月13日,谢荣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志题写的“少年英雄谢荣策”七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哀思!


  小宣传员——石宝芹


  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1947年秋,开始将南河区民主政府的油印宣传品带进被敌人侵占的陈家港,宣传土地改革,全国解放战争形式等提高群众觉悟。
  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天亮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不知道什么传单、小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党军队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官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党军队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周银海,1933年生,江苏靖江侯河乡幸福村人。家境贫困,主要靠父母种地主的租田糊口,生活朝不保夕。幼小的周银海不得不帮大人干活,有时挖点野菜充饥。
  1940年新四军东进,周银海的家乡获得解放,从而使他有机会入学读书,接受革命教育。1943年,乡里成立农抗会和儿童团,周银海高兴地报了名,成为一名儿童团员。从此,他白天上课,晚上到村头、路口站岗放哨,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一天傍晚,周银海扛着红缨枪在路口站岗,突然村外来了一人。此人身穿长袍,头戴礼帽,腋下夹着一只小布包,像是教书先生。周银海想:“怎么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于是便举起红缨枪,拦住来人要路条。那人见此情况,连忙掏出路条给周银海看。这时,乡农抗会吴会长正好路过此地,一看来人是县委的陈部长,两人不禁哈哈大笑。陈部长见周银海办事认真,表扬了他,并鼓励他好好学习,跟共产党干一辈子革命。从此,周银海在儿童团干得更出色了,不久当上了儿童团团长。此后,他经常带领儿童团员在村里唱歌、上操,在路口站岗、放哨,还多次配合民兵破路拆桥,常常受到区乡干部和村民的赞扬。
  1946年,土地改革运动在周银海的家乡展开。那里有8家大地主,都是远近闻名的吸血鬼,剥削农民心狠手毒。运动中,周银海带着儿童团员,配合民兵监视地主的行动。在一次斗争地主的大会上,他领着儿童团不时高呼口号,使斗争大会开得十分热烈。这年冬天,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国民党军队对靖江实行重点“清剿”。因为靖江是苏中解放区南部的“门户”,侯河区是靖江县的老解放区,迎祥乡又是靖江的土改实验乡,所以国民党反动派决心要将这里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斩尽杀绝。
  1947年1月18日清晨,国民党整编第四师对侯河地区进行“扫荡”。周银海发现敌情后,立即通知正在准提庵小学开会的乡干部,要他们迅速转移。为了掩护这些乡干部撤退,周银海挺身而出,将敌人引开,自己却英勇被捕。
  敌人将周银海押进团部,逼他供出谁是共产党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坚定地说:“我不知道!”。敌营长命令士兵把周银海按倒跪在地上,一边压杠子,一边要周银海说出谁是共产党,直至把周银海压昏过去。敌人又舀来一盆冷水泼向周银海。周银海透了口气,一字一句地说:“你们这些狗东西,就是打死我,我还是不知道!”敌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银海绑在凳上,脚后跟下塞进一块块大砖,上到四块,他又一次晕厥过去。从上午直到深夜,敌人还在对这个钢铁般的少年不断用刑。在敌人的酷刑下,周银海一次次昏迷过去,但是始终没有屈服。。
  第二天,敌人将全村乡亲集合在晒场上,把周银海带到人群面前,要他当场指认谁是共产党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环视四周,大声喊:“乡亲们,解放军一定会打败反动派!”敌人见无计可施,就放出狼犬,将周银海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咬下来……周银海始终没有屈服。敌人一无所获,就将周银海拖到晒场枪杀。刚满14周岁的周银海壮烈牺牲!
  解放后,靖江文教科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儿童团长周银海》一文,以他的光辉事迹教育全县青少年。


  苏北少年女英雄——马秀英

  马秀英,1929年6月生。江苏淮安县石塘区南涧乡近采桥镇(今,淮安市朱桥镇洼圩村)人,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1945年10月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l946年2月担任石塘区黄卢(南)村妇女会长。
  1946年12月,一天下午,石塘圩子的五六个还乡团分子来抓马秀英和妇女会成员。此时,秀英和几个妇女会员正在黄卢村为联防队做军鞋。秀英接到村民报告,即分头转移。她扮成回娘家的小媳妇向东南方走,在洼圩北门遇上黄兆云带领的“还乡团”。黄兆云一眼认出秀英,一群还乡团分子像疯狗似的窜上来,一拥而上扭住她的胳膊,把她押到周庄圩子里。
  在周庄圩子里,黄兆云妄图从她的口中得知我地方党组织的秘密以及妇女会成员的名单,对她软硬兼施,逼问共产党组织和妇女会员名单。秀英被肆意凌辱,严刑拷打:鞭子抽,杠子压,灌辣椒水,坐老虎凳……
  面对酷刑,秀英斩钉截铁地回答:“要人头有一颗,要名单办不到!”
  最后,黄兆云把她押到仇夏庄残杀。马秀英牺牲时年仅17岁。


  英雄群体:十二小英雄的故事


  土地革命时期,在陕甘黄土高原上,有一支神出鬼没的少年武装——红军少年先锋队。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跟随红军打土豪,分粮食,发动群众,消灭白军,创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31年的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刘志丹带领一支红军游击队,在陕甘交界的桥山中行进。雪已经下了几天,山川白茫茫的一片。刘志丹正带领队伍走下一座山,突然发现雪地里躺着两个孩子。他急忙跑过去摸了摸,又趴在一个孩子的胸口上听了听,然后向后摆手说:“有救!”说着,他解开老羊皮大衣,把一个冻僵了的孩子暖在了怀里。
  经过刘志丹和游击队员们的抢救,两个孩子苏醒了。刘志丹一问,才知道那个胖墩墩的少年叫王有福,15岁,是地主家的小羊倌。那个低矮黑瘦的少年,名叫赵玉杰,是小乞丐,因为他爱蹦爱跳,外号叫虼蚤。他们俩受不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凭着半张革命的传单,到山里去找穷人的队伍。因冻饿交加,坡陟路滑,滚下山坡,差点冻死。幸好碰上了红军的队伍。
  从此,王有福和虼蚤就跟着红军游击队活动。后来,又有十多个穷孩子,也陆续来到游击队里。他们大都十三四岁,最小的小柱子只有11岁。刘志丹、谢子长同志见他们年纪小、体力差,而游击队要经常行军,生活太艰苦,就劝他们回去,可是他们不干,死缠活赖地要当游击队员。
  游击队准备出发了。突然,从队伍的尾部,传来了一声“立正”的口令。王有福和小伙伴们端端正正地站在队伍的排尾,一个个双脚并拢,胸脯挺起,神气十足地注视着前方。王有福跑到刘志丹面前立正敬礼,大声报告:“娃娃班应到11人,实到11人,一个不短!” 刘志丹望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和谢子长交换了一下眼色,温和地说:“好吧,等指挥部讨论一下,看是不是可以成立个娃娃班!”
  第二天,娃娃班就正式成立了,王有福任班长。总指挥部还派来了一位指导员——边德荣(他是陕西耀县交王村人,矿工出身,后任陕甘边骑兵连连长,1936年在战斗中牺牲)。边指导员每天领着娃娃班操练,还教给他们唱歌,说故事,很受孩子们爱戴。
  有一天晚上,部队驻在艾蒿洼。娃娃班住在离村二里多路的小窑科。孩子们正在睡觉,突然,从艾蒿洼传来了激烈的枪声。王有福一骨碌爬起来,叫醒小伙伴,大家提起小马枪、梭标、大刀、小木枪,赶忙跑出村,朝西北的一条驴巴梁上爬去。等爬到了高高的石崖上边,发现在崖下不远处的村庄,硝烟弥漫,黑压压的敌人,正在机枪的掩护下,向村子里进攻。游击队的处境十分危险。
  孩子们十分焦急。忽然他们发现石崖下边的小沟渠里,驻着一群敌人。王有福立刻命令:“狠狠地打!”原来这是陕北有名的大土豪张廷芝的队伍。接着,子弹、手榴弹、石头块,居高临下,向敌人的头上飞去。崖下的敌人万没想到石崖顶上会有游击队从背后袭击,结果敌人倒的倒,逃的逃,指挥一下子失灵了。
  村子里被围困的游击队,趁敌人慌乱的机会,猛冲猛打,反败为胜,把敌人打跑了。   战斗结束后,游击队员们知道是娃娃班出奇兵,捣敌营,解了围,都夸他们机智、勇敢,人小志气大!
  1932年2月22日,在甘肃省正宁县三泉原,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授旗典礼大会。会上,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宣布娃娃班改名为红军少先队。刘志丹把一面绣着“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少年先锋队”的旗帜,授给了少先队队长王有福。红军少先队成立后,跟随红军游击队打土豪,分粮食,学文化,学军事,宣传革命,还打过几次胜仗。少先队员们渐渐地都成了能打仗、能站岗,又会做群众工作的战士了。
  当年旧历正月初二,少先队决定到财主的城堡何姑绅去“拜年”。太阳刚露头,在通往耀县何姑绅的路上,走着一群化装拜年的少年人:虼蚤引着一条大黄狗,边走边玩;七石子戴着学生帽,穿着黑制服,提着一个马头琴盒子,走在虼蚤后边;余免娃扮个新媳妇,骑在黄马上;王有福装个揽工汉,牵着马;边德荣手里拿个旱烟袋,走在后边。城门前,民团哨兵检查行人,对这一家来拜年的没有注意。虼蚤大摇大摆地走到哨兵跟前,伸腿将他绊倒,被边德荣和王有福一人一刀,结果了哨兵的性命。埋伏在后边的游击队员,立刻冲进城去,干净、利落地收拾了城里的敌兵和土豪。
  还有一次,少先队按照刘志丹的命令撤退隐蔽。少先队跑了100多里路,连饥带渴,早就疲惫不堪。天黑了,王有福带领少先队员们进村子歇息,在孙老汉的家里,大家一坐下,就呼噜呼噜地打起鼾声。突然,哨兵跑来报告:敌人包围了村庄。王有福忙叫醒队员,组织突围。敌人用机关枪封锁了门口,密集的子弹,直往土窑里扫射。少先队员们扔出几棵手榴弹,把敌人炸死一大片,其余的都退了下去。
  敌人从烟囱里丢下来两颗手榴弹,把土炕炸塌了。孙老汉抱来一大卷羊毛毡,挡住破烟囱,说:“快,往毡上浇水培土。”队员们依法加固了两个烟囱。敌人又往窑里冲锋。队员们用长枪、刺刀、手榴弹,一次又一次地消灭敌人。打退了敌人的第八次冲锋之后,子弹快完了。手榴弹也快完了。少先队员们准备和敌人作最后拚搏。孙大爷却拉着王有福的手说:“不行啊,孩子,那么多的敌人,你们一伙娃娃,怎么冲得出去?我想起一条路:在中窖下边,有个地窨子。窨子里边,有二里多长的地道,直通后沟。这是早年跑土匪时打的,你们从这里出去。”说着,老人和有福揭开了窨子口,让队员们快下去。王有福就领着少先队员钻进窨子,穿过地道,来到后沟,又顺坡向上,离开了村子。
  敌人抓住了孙老汉,问红军少年先锋队到哪里去了。孙老汉说他亲眼看见双方打得正紧火的时候,忽然一阵旋风,满窑的娃娃都不见了!“那是神兵呀,怎么抓得着?你们没有听人说;‘先锋队,是旋风,来无影,去无踪吗?说打你鼻梁,不撞你眼睛,靠你凡人,怎能胜神兵?”说得神乎其神。从此以后,红军少年先锋队便被称作“旋风队”,说成“神兵”了。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游击队迅速地扩大,先后组织了红26军,红27军,每个军下边都有几个团,每个团都有一个少先队或先锋连。到1935年秋,红军少先队员发展到二三百人,成为红军中一支活跃的战斗力量。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陕北的红15军团(包括红25军、红26军、红27军)配合中央红军在直罗镇打了个大胜仗。直罗镇战役,战斗异常激烈,红军向敌人猛扑,决心攻下直罗镇,敌人以猛烈的火力,密集的机枪子弹,阻挡红军前进,许多红军中弹牺牲。
  山梁上有12个少先队员看得真切,急得哭了。小队长小柱子见西北风刮得很猛,他想出了主意,叫队员们准备了一些麦子土,用干粮袋和衣裳包着,绕过山头,向敌人的机枪阵地扑去。乘敌人不备,他们用手榴弹炸毁了敌人三挺机枪。小柱子指挥队员居高临下,把细面子土向空中扬洒。西北风吹着尘土,象是雾团,搞得敌人睁不开眼,打不准枪。少先队员们乘机冲入机枪阵地,一阵子手榴弹,打得敌人机枪阵地大乱。红军趁机攻上山梁,拔了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可是在战斗中,王芽、小柱子等12位少先队员被敌人俘虏了。
  敌人把12位小战士押送到师部审问。一个白军军官,提着明晃晃的马刀,指着小柱子问:“你是干什么的?”
  “干革命的,干打倒反动派的!”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红军战士,我叫少年先锋队员!”
  白军军官又追问“包围我们的红军有多少?快说!”
  “我是红军宣传员,打起竹板才能说,你给我竹板。” 小柱子说。
  白军军官不懂竹板,只好答应自己用刺刀敲枪筒,叫小柱子说快板。
  小柱子说: “猫头鹰眼,先别转,包围你的红军你看不见,满西北、遍江南,人数好有几万万。……”
  猫头鹰眼气得发了疯,命令士兵在隔壁房间准备好刑具。小柱子临危不畏惧,继续说着快板,其他11个少先队员一齐和着他的调子:
  “同志们,齐步走,红彤彤的太阳在前头。少年先锋队真英勇,不怕受刑,不怕杀头,永远跟着共产党,向前走呵,向前走! ……”
  几十个气急败坏的敌人涌进来,把12个少先队员推进刑讯室。一连好几天,敌人对这12位小战士用了种种酷刑:鞭打、吊拷、压杠子、坐老虎凳、上夹棍、竹签钉指头、烙铁烫……他们一次次晕厥,又一次次被凉水泼醒,却始终没有一个人投降、变节,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暴露红军的机密。 敌人又恨又怕,把这12个英勇不屈的小战士分别用木棍痛打,用马刀乱砍……
  就这样,12位少先队员被敌人凶残地杀害了。人们把他们称为12小英雄。
  第二天深夜,少先队员王有福,领着一支由18名少先队员组成的小分队,向直罗镇飞奔。他们端着手提冲锋枪,从四面八方向敌人射击。正在“围剿”游击队的敌人,腹背受敌,以为红军主力又来消灭他们,夹着尾巴逃跑了。
  直罗战役后,少先队进行了整编。300多名红军少先队员,编成了三个少先连,一个少共营。不久,英雄的少先队员们,高举红旗,唱着《抗日少年先锋队歌》,雄赳赳地奔赴抗日战场。